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中學校園文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校園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學校園文化論文

第1篇: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管理

中小學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管理,加速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建設和發(fā)展,它對于培養(yǎng)中小學生信息素養(yǎng),提高其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對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促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提高辦學水平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fā)生新的巨大變化。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使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發(fā)生了變化,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為此,學校教育必須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辦學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礎性建設,營造良好的信息化環(huán)境

實現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是基礎。要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潛力,進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要以全新的觀念,確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路,設備添置做到整體規(guī)劃,實用,夠用,適度超前;經費投入做到爭取政府多撥入一點,社會多支持一點,自己多投入一點,購買必備硬件設置,并通過寬帶與互聯網相通,為學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抓好信息資源庫建設,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功能。

2.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為了使教師能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走出一條現代化教學的新路,學校應把培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信息技能作為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想方設法促使教師能盡早、盡快地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以適應新世紀的要求。

首先,要學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要提高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必須使教師全員參加信息技術教育的全程培訓,做到“三學兩用一制作”?!叭龑W”: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節(jié)課后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二是利用集體備課時間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培訓;三是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個人培訓。學校還制定了學習制度和獎勵制度,給學習優(yōu)秀的教師以鼓勵,激發(fā)了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學校應有計劃地對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通過“三學兩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創(chuàng)造性教學設計的氛圍。教師圍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設計課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優(yōu)化課堂教學。其次,學會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要很好地實現各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就要求教師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實施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使之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提供給全體學習者共享。不僅僅是教師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演示,還要讓學生運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運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的數字化工具,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創(chuàng)作。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21世紀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網絡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為主要特征的時代,我們處于競爭更加激烈、變革更加迅速、創(chuàng)新更加廣泛的社會。我們如何使學生適應這信息瞬變的社會呢?最根本的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使學生學會處理信息,有效地進行交流,從而充分地認識社會和自我,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首先,對學生實施信息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學會學習。?サ鼻埃?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經從教師單純傳授知識向學生自主探求知識轉移。學生的學習已經不僅指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學習,而今天所說的“學會學習”是指:學習者學會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能夠通過自主探究進行有效的學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帕博特教授認為最理想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為達到控制某種事物的目的,他們“學著(或嘗試)去學習”。網絡學習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交互學習”、“協作學習”、“發(fā)現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知識能力的實際水平,與特有的學習方式,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形式,自主地決定學習進度,主動探尋并發(fā)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或信息。信息作文課上,學生一旦掌握了從網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這一信息空間自由翱翔。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從而學習的積極性也更為高漲。四年級三班的學生,不但學會在網上閱讀全國小學生優(yōu)秀范文,而且能建立個人作文的文檔,還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起了班級作文資料庫。把以往感覺枯燥乏味的作文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再也不怕寫作文了。美術課上,隨著鼠標的點擊,學生來到Internet上的美術長廊盡情瀏覽。網絡學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會學習的天地。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時空主動提取信息、選擇信息、使用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可以在網上進行自由的交流,從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尋找解答問題的途徑,從而提高信息素養(yǎng),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網絡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從網上獲取知識,滿足自己的學習欲望和需求。學校創(chuàng)設的網絡環(huán)境為學生自主地參與社會活動、展現自我提供了機會。在網絡學習中,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品質得到充分的張揚。

E-mail有匿名、隱蔽的特點,能充分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學生可以通過給教師發(fā)E-mail,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把自己對老師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講出來,同時也可以給教師提建議。學生歡呼“在網上,我們和老師一樣高”,體現了一種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電子聊天室,可以供學生宣泄心中的壓力。有位女同學性格比較孤僻,有話不敢向家長、老師、同學們講,但她在聊天室里卻能把自己的苦惱、煩悶盡情傾吐。她每次上網后都感到輕松愉快。網絡讓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才能充分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fā)展。

二、堅持不懈,創(chuàng)新信息化教育新構架

隨著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普及,我們在實踐中感到:構建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強學校資源庫建設,開發(fā)網絡的資源。當前隨著校園網的建成,其關鍵部分的資源庫的建設則顯得相對滯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網上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建立包括資料文獻庫、信息資源庫、軟件庫和光盤庫在內的校園網絡資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料和信息。

2.加強網絡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鑒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ヂ摼W上也有一些負面信息,部分學生對此類信息識別和抵制能力不強,容易受到不良影響的侵蝕。學校應建立“防火墻”,注意把網絡與德育結合起來,開發(fā)研制德育課件,盡快使德育占領網上陣地。

第2篇: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 中學 校園體育文化 建設

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的大力推行,學校體育的地位也日顯重要?,F代課程研究認為,學校體育文化有助于進一步完善體育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各種心理因素介入體育顯性課程的學習,提高體育課程目標的達成度,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和思想品質的發(fā)展。

一、校園體育文化的含義

校園物質文化是學校體育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統稱,它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客觀物質保障,是校園精神文化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和裁體。校園精神文化是指校園中由師生長期創(chuàng)造的一種精神財富和文化氛圍,包括體育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理念、道德風尚、實踐能力、審美觀念等。

進行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必須從體育物質文化和體育精神文化這兩方面入手,而體育精神文化的建設又包括物態(tài)化的體育精神文化建設和非物態(tài)化的體育精神文化建設。良好教學方法能有效地促進學校體育文化的建設。

二、抓好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著重點

1.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要著眼于精神文化建設

我們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應充分發(fā)揮宣傳工具的作用來教育和感化學生??梢酝ㄟ^定期的有計劃的體育板報、體育標語、體育新聞廣播節(jié)目的播出,體育書刊借閱制度的形成等方式來實施,還可以制作了學校體育網頁,開展體育知識講座和競賽,培養(yǎng)體育骨干,同時還利用手抄報、班級黑板報等進行宣傳。

體育精神文化的建設可通過定期辦體育活動,通過建立良好的學校體育校風和教風來實施。學校體育傳統與風所是指一個學校為實現學校體育的共同目標,經過集體的長期奮斗,在體育教育方面養(yǎng)成并流行的帶有普遍性、重復出現和相對穩(wěn)定的一種獨特的思想行為作用。學校體育傳統與風氣所創(chuàng)造的氛圍能夠激發(fā)學生愉快地、自主動地從事身體鍛煉。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去從事創(chuàng)造、享受體育運動,以求獲得知識的滿足感、技術提高的喜悅感以及失敗后戰(zhàn)勝困難的超越感,學生自我選擇實現目標的成就感,同時提高其感受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塑造人的人格和心靈,使之接受美的熏陶。

2.是抓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

校園體育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學生全面培養(yǎng),全面鍛煉,全面考核,克服以運動能力評價學生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體育文化修養(yǎng)加強,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通過各項創(chuàng)建驗收,進一步健全體育各項制度,用制度激勵人、鼓舞人、影響人、規(guī)范人。

學校體育的過程應該說是學生如何養(yǎng)成習慣,使其終身受益的過程。在體育課中盡可能地開設學生感興趣的、樂于接受的體育項目,突出教學內容的健身性、全面性、實用性,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享受身體活動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愿望和動力。

3.抓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要突出實踐特色

辦學實踐證明,學校特色項目的運動水平對學校的影響較大,走特色體育之路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窗口,并要花大力氣抓好,充分發(fā)揮這種文化形態(tài)的教育、導向、規(guī)范和積極進取的作用。在傳統特色運動隊的建設上,要建立一支既懂教學、又能抓訓練的體育教師隊伍。這支隊伍應既有品德高尚,事業(yè)心強的素質,又有較高的教學、訓練水平和不計個人得失竭誠奉獻的精神。在訓練中不守舊,敢于創(chuàng)新,各展其長。時代在發(fā)展,觀念在更新。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學校領導將更為關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使它在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三、開展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1.進行體育教學改革,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學校體育的過程應該說是學生如何養(yǎng)成習慣,使其終身受益的過程。因而如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在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淡化競技,注重健身,增強體育意識,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體育能力,養(yǎng)成鍛煉習慣,成為我們的教學方向。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的興趣,在經過充分的醞釀后,通過借鑒別人的經驗,我們開展了選項教學的體育課教學模式。在體育課中盡可能地開設學生感興趣的、樂于接受的體育項目,突出教學內容的健身性、全面性、實用性、終身性,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享受身體活動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愿望和動力。

2.經常性的開展體育競賽,突出展示學生個性和特長

開展體育競賽在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及創(chuàng)造學校的體育氛圍方面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本著學校體育工作應當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在競賽項目的設置以及組織形式,比賽方法、比賽時間等方面充分考慮大眾化的,連續(xù)性的特點,開展多元化的體育競賽。學校除了定期的校田徑運動會和教職工健身運動會以外,每年還應該開展?;@球聯賽、校羽毛球賽、拔河比賽,接力賽等各類型的競賽活動,同時積極鼓勵開展班與班之間的挑戰(zhàn)賽。例如開展融競爭性,趣味性、健身性與教育性于一體的具有特色的創(chuàng)校園吉尼斯紀錄活動,其內容涵蓋了球類,田徑及身體素質等方面,活動分教工組和學生組。活動方式:除學校統一組織外,每個師生還可根據自身情況,在任何時間內都可向體育組申請測試項目,由體育組安排測試時間,并用出海報的方式吸引師生到場觀看。由于此項活動的非強制性、可選擇性和高度的靈活性,不僅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而且還為有一技之長的師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絕好機會,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利地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推進了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同時作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可以把各項體育活動的組織工作及比賽成績作為班級考核的一項內容。因此,競賽活動中,各班組織的啦啦隊、競賽報道組都各顯其能,成為比賽場上另一道亮現的風景,真正做到了人人關心、個個參與。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有力地促進了學校各項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體育活動開展得蓬蓬勃勃,學生的鍛煉熱情高漲,精神面貌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他們從中享受到了體育的樂趣,培養(yǎng)了良好的鍛煉習慣,并將使他們終身受益。為此,我們不可忽視在校園文化這塊沃土中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校園體育文化對人的素質影響是全面的,潛移默化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建設校園體育文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現實性,采取措施大力發(fā)展校園體育文化,促進學校體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教育管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體育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篇: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作者:史銳 張曉麗 吳品昌 單位: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內容涉及濃度計算、結構理論、熱力學初步等等,涵蓋了多個化學學科知識,但像結構理論等知識主要以描述性介紹為主。這種淺、全,但內容繁多的內容很難符合現代教學要求,也不符合現代化醫(yī)藥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內容與實用性聯系較少。內容中對知識在醫(yī)藥學上的應用介紹較少,與實際應用聯系較少。如緩沖溶液中只介紹簡單的濃度計算方法,而在醫(yī)藥學上常用的溶液介紹非常少。(3)課程內容對不同專業(yè)無明顯區(qū)別,授課無側重點。因此需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力求少而精。因不同專業(yè)的服務方向不同,對所學課程要求也不同,而課程的設置與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學生對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效果,影響對學生整體目標的培養(yǎng)質量。因此《無機化學》怎樣適應于不同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怎樣實施教學,是無機化學教學工作者們探討和研究的時代命題。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以下構想。構建面向不同專業(yè)以無機化學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本校無機化學教研室承擔全校藥學相關專業(yè)、護理學等多個專業(yè)的教學任務。并根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課程設計需要,擬增加無機化學和現代無機化學課程作為臨床醫(yī)學相關專業(yè)的公共選修課,為其后續(xù)課程學習提供良好的鋪墊,并為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引領作用。

因不同專業(yè)的服務方向不同,對所學課程要求也不同。因此,根據本校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構建以無機化學為核心的“1條主線和3個分支”課程體系,以適應全校不同專業(yè)對無機化學教學的需要。“1條主線”包括無機化學和現代無機化學2門課程,分別適用于藥學和臨床專業(yè)本科生必修和選修,體現無機化學對于藥學和臨床醫(yī)學教學和科研的引導作用“;3個分支”包括無機化學(護理學專用)、基礎化學和醫(yī)用化學基礎(中專護士專用),以加強非臨床專業(yè)學生對本專業(yè)相關無機化學知識的學習。(1)核心課程《無機化學》是研究無機物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重點闡述物質結構基礎(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等)、元素周期律、化學基本定律、氣體、熱力學基礎、動力學基礎、酸堿理論、電解質溶液、氧化還原反應、配合物等。通過掌握該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將為醫(yī)藥學各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有利于將來的實際工作。無機化學是藥學相關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也是計劃新開的臨床專業(yè)公共選修課,但不同的專業(yè)對無機化學教學有不同的要求,藥學專業(yè)學習重點為化學相關理論及藥物制備合成相關知識;臨床專業(yè)學習重點為后續(xù)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課程學習做鋪墊,以及元素性質和其前沿應用的知識。因此,在上述專業(yè)的《無機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始終堅持突出專業(yè)特色、滿足專業(yè)需求、體現專業(yè)水平的原則,分別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實驗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2)《現代無機化學》是藥學和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在掌握了無機化學及相關專業(yè)知識之后學習的一門計劃新開選修課,其內容概括地總結無機化學中常用的經典理論成果,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理論工具,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指導對無機化學領域最新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了解現代無機化學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應用及其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學生把握無機化學學科前沿的能力及其在藥學和臨床醫(yī)學的應用,為后續(xù)課程學習及今后從事相關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3)《無機化學》(護理學專用)是護理學專業(yè)學生學習無機化學在護理學相關方面應用的一門專業(yè)選修課,它重點研究酸堿理論、電解質溶液、氧化還原反應、配合物等理論及相關技能,對今后從事相關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和技術指導。(4)《基礎化學》是非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計劃開設的一門公共選修課,簡述無機化學四大平衡理論、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以及光譜分析、薄層層析、電化學分析等儀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為其專業(yè)課的學習以及今后從事相關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5)《醫(yī)用化學基礎》(中專護士專用)是研究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概括闡述化學相關知識以及化學技能在護士專業(yè)的重要應用。對護士專業(yè)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整合新課程體系的教學內容課程教學內容的調整與整合非常必要,整合后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特色。(1)滿足學科綜合化的發(fā)展趨勢。無機化學學科與其它學科日益交叉、滲透、融合,學科領域不斷擴展,從內容看,實用化和綜合化趨勢日益明顯。只有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并增開現代無機化學選修課,才能跟上形勢的變化,做到與時俱進。(2)提高授課效率。目前教學要求與教學時數之間的矛盾突出,其中教學內容重復和銜接不暢是主要原因之一。整合后,精煉、流暢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效提高授課效率,減緩縮課時與增內容之間的矛盾。(3)通過無機化學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整合與改革,不僅提高實驗教學儀器、設備的利用率,減少實驗教學的重復建設,有效利用資源,緩解擴大招生與教學投入不足的矛盾,而且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應用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探索創(chuàng)新性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在原有無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成果基礎上,通過實驗手段的改革,教材內容的更新及實驗考試方式的改革,對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體系進行探索性的改革。(1)改革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跟蹤學科領域前沿發(fā)展變化動態(tài),將新知識和新技術及時吸收融合到實驗教學中,使學生了解學科發(fā)展動向,熟悉和掌握學科前沿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實驗教學按基礎(驗證)實驗、綜合實驗、設計探索性實驗3個層次展開。并按照改革要求,編寫新的實驗教學大綱和實驗指導。(2)改革考試方法和內容:改革單純操作性實驗考試模式。實驗考試內容上實行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選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和論文撰寫,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論文答辯和技術考核,根據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開辟無機化學實驗第二課堂:定期舉行無機化學學術講座和文獻讀書報告會;提倡藥學專業(yè)本科生參加教師的研究課題和實驗室開放項目,撰寫綜述和論文等方法進一步充實無機化學實驗教學內涵,促進本科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科研能力的發(fā)展。隨著高校教改形勢向縱深發(fā)展,中醫(yī)藥專業(yè)無機化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積極而慎重地進行,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逐步加強無機化學在高等化學教育中的基礎和母體地位,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yǎng)符合時展的中醫(yī)藥人才奠定基礎。

第4篇: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農業(yè)院校;人文素質;史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1)35-0055-02

農業(yè)院校的發(fā)展趨勢是培養(yǎng)多學科復合人才,人文素質教育在農業(yè)院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重要的內容。目前農業(yè)院校以農科、工科為重心,學生大多在高中時以理科為基礎,因此有必要增設人文社科類的課程,讓學生跨學科選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同時通過開展系列人文素質活動提升學習氛圍。例如,開展經典書籍的閱讀是一個較好的途徑,以華南農業(yè)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為例,人文與法學學院教師組織學生成立“鄱陽湖晨讀小組”,以誦讀法學經典著作和儒家經典為主,引領了一股學習傳統文化的風潮;學院組織形式各異的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如“狀元紅”等,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人文學風。但是目前我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的范圍和深度還有待擴大,人文學院教師順應這種發(fā)展需求,開設了多種公選課程。本文以歷史系開設的中國史學名著的賞析課程為例,探討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滲入教課過程,如何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熱忱,并就此探討一些教學心得。

我國史書汗牛充棟,內容涵蓋廣泛,交叉性很強,涉及古漢語、文獻學、文字、音韻、訓詁、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官制、典禮、民情風俗等方面的廣博知識。教師要完成一個學期的講授,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必須有所側重,不宜龐雜。中國史學名著的教學以《中國歷史文選》課程為原型,考慮到我校人文與法學學院學生的基礎與授課教師的專業(yè)特長,選擇西周至秦朝這一段時間講授,為增加趣味性,以人物為中心為線索,展開對歷史事件的講述,重點是帶領學生進入紛亂復雜、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風云時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主要的參考書目有:《尚書》、《詩經》、《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日知錄》、《讀通鑒論》、《廿二史札記》等,其中以《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為重要書目。在教學技巧上循循善誘,通過激發(fā)使學生有興趣的知識點來帶動主動學習。

一、以常識切入,解析姓氏,培養(yǎng)學生興趣

本課程以全校公選課的方式開設,第一次課是學生能否堅持該課程的關鍵,為培養(yǎng)學生興趣。筆者從學生名字入手,先熟悉每個學生的名字,跟他們解析姓氏的起源,并通過選講某些姓氏里有代表性人物的家族發(fā)展史或者特別事跡,使學生對姓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如百字姓之首:“趙”,講解從與秦始皇同祖的造父開始,簡述春秋戰(zhàn)國時趙衰、趙盾、趙括等人相關事跡。說明姓之別婚姻,氏之別貴賤的根源,以及同姓不同源等問題。通過豐富的人物故事,引發(fā)學生好奇心。課后,要求他們翻查自己家譜、族譜,了解自己姓氏的由來,配合課堂所學。并介紹一些古代取名與字的禮儀與規(guī)范,說明古人名與字之間的關系,講解古人對名字的期望與理解,其中滲露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如陰陽五行等,因之在現代社會興盛取名字的新興行業(yè)。學生普遍反映在第一次課后會詢問和關注自己的家譜、族史,對姓氏的由源及本家族的發(fā)展史有探尋的興趣。

二、精讀選文,擴展閱讀,鼓勵學生熟讀成誦

中國史學名著的賞析,雖然以人物傳記為經,但是不能局限于故事的講解,而是突出對原文的閱讀和對字詞文化內涵的理解。不追求數量,以少篇精讀為主,選擇《國語》、《戰(zhàn)國策》、《左傳》、《史記》等書的美文數篇,如《越王勾踐滅吳》、《晉楚城濮之戰(zhàn)》、《項羽本紀》等。為讓學生熟悉著作的寫作風格與特點,可精選多篇相關篇章予以補充。在閱讀史籍的過程中,對同一事件的描述,要多書對照。如談到“越王勾踐滅吳”一段,除重點講解《國語?越語》的“勾踐滅吳”外,還將相關片斷“申胥自殺”、“范蠡乘輕舟以浮于五湖”、“勾踐滅吳夫差自殺”等一并作為閱讀材料,并結合《史記?伍子胥列傳》相關內容,講述伍員與范蠡兩位人物的傳奇故事,增加趣味性,使學生更全面地體會當時的歷史人物。

紀述人物須與正史結合起來研讀。離開史實而單純地“綜輯辭采,錯比文華”是沒有價值的,人物的生平以《史記》中的記載為綱,放入歷史背景中講解。如《秦始皇本紀》中論及“逐客”一事,在講述中加入原因分析,并將李斯《諫逐客令》一文并讀,更能讓學生理解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能讓學生熟悉先秦文風,從李斯辭章考究、“麗而動”的奏折中管窺到在秦崛起過程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的輔臣群體。又如李斯《上秦始皇書》、賈誼的《過秦論》等文章是對以往歷史經驗的總結,警戒當世,垂教后代,文章典雅藻麗,讀之能產生心游目想的美感,可建議學生課后多閱讀,對于一些短小的文章、奏議,則建議學生背誦,如《出師表》等的內容。

講解以精講為主,務求學習對一些基本書籍,更深入地了解,而不是走馬觀花,泛泛而談。課時短少,所以對于課本所列諸多選文,選擇有代表性講解,其余可由學生自學,并寫成讀書筆記,與同學分享討論。

三、以史為幕,比較閱讀,串講中國傳統文化常識

選擇美文欣賞之前,應鋪墊歷史背景知識,與中國古代史互為補充,使學生讀文之前懂史,于史實無隔閡,理解當時的土風殊異,人事興衰。在課程教學中串講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也是本課程的一個要點,如歷史背景、典故、作者生平與特點,使學生更直觀地、鮮活地進入古代世界,理解古人行為意識,思考特定背景下的歷史事件。

比較閱讀是強調學生不能盡信書。因先秦時間久遠,材料匱乏,對很多事件的描寫學界都存有疑問,各書之間互相融合,以同一件事在不同書上的記載進行對比,如談到《趙氏孤兒》背景中,春秋時趙氏“下宮之難”的起因時,筆者將左傳所記載的“(魯成公四年)晉趙嬰通于趙莊姬”之故,以及《史記》所記“屠岸賈作難,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之故,兩個不同的記載形于學生目前,讓學生積極討論,并鼓勵學生在課后閱讀典籍,展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除重點史著外,建議學生對各種史評史考書也可作為參考讀本,形成對中國歷史事件有個整體特征的把握,如《廿二史札記》、《讀通鑒論》、《日知錄》、《容齋隨筆》等,增加對中國傳統史學基礎的積累。

講解中適當補充文化常識,如避諱、喪葬婚慶習俗、結盟會見禮儀等多種古代禮儀制度,如講到“經”,對十三經的發(fā)展做總述;論及史,介紹正史的形成過程。啟發(fā)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并建議對《論語》、《道德經》等書進行適當的背誦。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影視作品,通過討論加深感悟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非常必要的,用動畫、影片來表現戰(zhàn)爭的場面,特別是對于戰(zhàn)爭路線的移動等,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如談到秦末農民戰(zhàn)爭,講解《項羽本紀》時,項羽的進攻與敗退過程,充分運用視頻,如百家講壇中戰(zhàn)爭路線移動的視頻,運用動畫效果,使學生對戰(zhàn)爭地理位置的移動記憶深刻,帶來強烈的沖擊力。尤其對于戰(zhàn)爭場面,可通過影視作品的宏大規(guī)模,展現戰(zhàn)事的安排與進程,并予以點評其夸大、失真及貼切描述之處。又如對“下宮之難”背景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大環(huán)境是公室與私室的權力之爭,介紹學界對“下宮之難”幾種不同的理解,請學生展開討論。將《史記》所記《趙世家》、《韓世家》、《晉世家》的內容和《左傳》中成公四年至八年間的相關記載跟學生進行介紹,再放映電影《趙氏孤兒》,觀后討論。由于學生是在了解歷史背景的基礎上觀看影視作品,因而能將史料記載與電影編劇的改編進行對比,從史學的角度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對影片《趙氏孤兒》展開糾錯、發(fā)問、疑慮,如有學生提出影片未體現當時最重要的時代背景,即春秋戰(zhàn)國“士”的背景,未體現出“士”之義,筆者據此補充“士”的由來與演變,并通過《史記》的記載豐富故事人物趙衰、趙盾、韓嬰等人的形象,使學生更接近史實。課堂討論是必備的一種方式,在設定的討論范圍內,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說出自己對事件、人物的理解,如學習《項羽本紀》時,提示學生可閱讀《資治通鑒》中卷8至卷11的記載,參看王夫之《讀通鑒論》中對項羽的評價篇章,以及觀看《百家講壇》中的一些視頻,如王立群解讀《史記》等內容,再來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及其敗亡的原因,能使學生對該問題有多層次的理解。

人文素質教育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并非能一蹴而就,中國傳統文化積淀之深,非一兩門課程可以展現的。本文所提出的教學技巧和教學內容設置的設想是基于實踐的總結,目的在于通過合理的引導讓越來越遠離學生的經典能重回學生視野。讀史使人明智,在今天網絡世界造就的繁盛文化產業(yè)中,能讓學生更理智、更成熟地看待目前歷史的娛樂功能,形成自己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理解,而真正達到明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滕蘭花.淺談《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教學方法的新嘗試[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2).

第5篇: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關系密切。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教育工作者日益廣泛的關注。文章通過對文化教學的必要性及當前現狀的分析,找出了高職院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文化導入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若干建設性的措施和意見。  

 

對語言和文化之間關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脊艑W家、歷史學家、文化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等等都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做過多方面的研究和論證。正如美國人類學家sapir指出的,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在我國,對語言和文化關系進行系統研究的第一位語言學家是羅常培先生。他在20世紀50年代初出版的《語言與文化》一書中,就從語言的語詞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闡述了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 

外語教師也較早地意識到了在外語學習中文化導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編的《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一書,集中論述了外語界對外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理論與實踐的認識。在高職院校英語專業(yè)的教學過程當中,文化導入也日益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縱觀我國目前高職英語專業(yè)教學的現狀,不難發(fā)現,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導入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高職英語教學的核心是建立以實用為主、應用為目的的實用英語教學體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確地指出,高職英語專業(yè)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聽說寫譯等能力,從而借助字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yè)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業(yè)務活動中和日?;顒又羞M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該課程在加強英語語音基礎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yǎng)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能力。在高職英語專業(yè)教學中,3s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該教學模式也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涉外交際能力這一最終目的而服務的。3s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是,英語教學應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主題”為中心, 強調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日后所從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語進行口頭或書面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文化因素成為了交流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決定因素,因為一種語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隱藏著文化意識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簡單的詞匯語法的正確使用。 

由此可見,在高職英語專業(yè)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目標都在為一個最終目標服務,即培養(yǎng)學生從事涉外跨文化交際活動的能力。同時在實踐工作當中,作為掌握了英語和一定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專業(yè)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的畢業(yè)生在工作崗位上,也許有熟練的專業(yè)技能和完善的交際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語進行與專業(yè)相關的涉外交際活動。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的導入就尤為重要。扎實的語言基本功為涉外交際的順利進行打下基礎,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語言知識的施展提供了平臺。 

二、文化導入的現狀 

筆者通過分析各種實證及理論研究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認為目前高職院校英語專業(yè)教學中文化導入過程所突顯的問題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高職院校的學生在英語基礎和水平上嚴重的參差不齊。以筆者所帶的一年級班級為例,學生的英語基礎有好有壞、差距明顯,各個層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學生是從直接從中專或技校升入高職院校,之前所學的英語知識基礎不牢固不夠系統,例如在語音和語法上都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在課堂上教學內容的制定和實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有大部分學生入學后不能很好的適應大學的自主式學習和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常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還有一些學生對于學習感到茫然,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筆者也接觸過很多這類的學生,基礎好的學生因為學習方式的改變而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認為學習難度較大、補充完善相關的語言知識成為了主要學習任務。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語教學過程的深入化,進而對培養(yǎng)和強化交際能力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提出了挑戰(zhàn)。 

其次,由于學生基礎不牢固、底子薄,教師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學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在課堂講解過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詞匯語法知識的灌輸,課文的講解也是主要圍繞語言點知識的講解展開,而忽略了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由于課時和其他客觀條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現象時,僅僅是簡單的介紹相關文化知識,對文化現象僅是蜻蜓點水的一帶而過,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沒有更深層次的講解和要求。這樣導致的另一個結果,就是下意識的傳遞給學生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與文化內容相關的知識并不重要,僅簡單了解就可以了。長此以往,學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識就僅僅限于幾個國外的節(jié)日或是簡單的風俗習慣。這些淺薄的文化知識對于日后在工作實際交流過程中的要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高職階段教育的特點就在于其實用性,而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專業(yè)性很強的涉外業(yè)務和日常工作當中必然會遇到形形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課堂上文化導入的忽略必然導致跨文化交際活動的中斷或失敗。 

再次,學校對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語等級考試的過關率上,缺少培養(yǎng)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意識,不能很好地做到將所學知識與專業(yè)需求相結合。作為高職院校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工作崗位上作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型專門人才,需要的不僅僅是良好的語言基礎,更為重要的而是使用語言的技能和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作為剛剛走出校門的畢業(yè)生來說,獲取各種相關的資歷證書又是他們順利就業(yè)的敲門磚,因此這一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英語教學中的重知識輕能力,使得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進退兩難。 

三、如何進行文化導入 

結合以上所論述的高職英語專業(yè)教學中文化導入所存在的問題和現狀,筆者以為在以后的教學工作當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 

第一,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觀,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文化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過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認識到文化知識的學習對以后在工作崗位上順利高效的進行涉外業(yè)務往來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有意識的關注文化現象、找出文化差異、探究文化內涵等等,并能把學到的文化知識應用與實踐。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教師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幫助。 

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注重文化知識的導入和強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過去蜻蜓點水式的文化導入模式、糾正傳統的文化知識的掌握僅僅簡單了解即可的錯誤觀點,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有系統的循序漸進的文化知識導入。課堂教學應適當的向文化知識的傳授這一方面?zhèn)戎?,改掉過去學英語就是背單詞記語法的錯誤認識。教學的內容不應僅僅限于語言知識本身,還應拓寬到對語言知識的正確合理應用上來。 

第三,教師在教學模式上應作出調整,使之更適應高職學生基礎薄弱、水平層次不齊這一特點。針對這一問題,我國的許多學者提出了分層式教學的理念(林汝昌,1996)。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導入應當具有連貫性和層次性。結合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具體地說,就是在初級階段,教學中注重傳授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及淺層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現象,然后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文化現象進行對比,找出隱藏在文化差異現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理念。第三個層次是實踐階段,也是文化導入的最終目的,在課堂上利用相關教材內容創(chuàng)造條件模擬現實場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文化知識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的模擬。在課堂外,也可借助或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鼓勵學生多參加文化活動、鍛煉實際交際技能。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中國與世界各個國家的往來日益頻繁,對各類涉外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長期以來的重語言知識傳授輕文化知識導入的影響,導致很多學生在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后,雖然滿腹經綸卻無法有效的解決實際問題,常常會因為文化知識的欠缺而導致交際失敗。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也必須合理有效的進行文化知識導入,逐步讓學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美)愛德華·薩丕爾,(陸卓元譯).語言論—言語交際導論(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88. 

[3]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第6篇: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國際合作辦學;英語教學; 文化導入

引 言

近年來國際合作辦學發(fā)展迅速, 隨著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也加入了中外合作辦學的行列。這就要求當前的英語教學既要有實用性,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學習語言,離不開文化背景,不了解文化而單純學習詞匯,語法,這種英語學習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水之源,會嚴重阻礙學生的深入學習和提高。因此,英語教學中要注重滲透文化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培養(yǎng)出大量能夠熟練應用英語的職業(yè)技術人才。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國際合作辦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方法如下:

一、中西方文化對比法

對比法是跨文化語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只有通過對比,學生才能夠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能夠從慣性思維中解脫出來, 通過對比發(fā)現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異同,從而形成一種英語學習的文化敏感性。

以筆者教學所用的英國Macmillan出版社的IELTS Foundation這本教材為例,該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年英語后,為強化學生英語學習并為那些要繼續(xù)出國深造的同學做準備的,因此在教學中更應格外關注文化導入。在第一單元”Studying Abroad”中,講解時,就可以對比IELTS和 HSK兩種考試。IELTS即雅思考試,此項考試是為申請赴英語國家留學、移民的非英語國家學生而設,用來評定考生運用英語的能力。雅思考試包括四個部分,即聽力、閱讀、寫作和口語,考試時間共2小時45分鐘。雅思考試滿分為9分。HSK(中國漢語水平考試),是為測試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水平而設立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考試內容有聽力,閱讀,寫作等。通過對比,學生一方面擴展了知識面,另一方面更加有助于他們對雅思考試的認識,而不再感覺這個考試特別高深且神秘。

IELTS Foundation這本教材的第一單元中,還有一處介紹了文化沖擊,其中有行為準則的部分,在這里就要用到文化對比法來給學生解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英國人通常很準時,在商務和學術領域準時很重要。講座會議和商務會面要準時參加。但是社交生活就更復雜一些。安排晚上八點見面看電影意味著八點到,但是假如應邀八點到朋友家就餐,那么你就可以八點十分左右到,但是不得晚于八點二十。如果應邀晚八點參加學生晚會,九點半之前到就行。而中國人,習慣早到,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文化之間的差別,加深記憶。

二、多媒體融合法

國際合作辦學的生源一般都是高考分數比較低,并且學習習慣、方法以及英語基礎都比較差的學生,多數同學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在文化導入時,要考慮到上課的趣味性以及教法的多樣性。在課上使用多媒體,播放影音文件,如電影片段、錄音、圖片、視頻,可以比較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一些英美文化的風土人情。

三、實踐教學法

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鼓勵學生多動手,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英語課的文化導入也可以采用實踐教學的方法,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安排實踐教學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在IELTS Foundation這本教材的第五單元”A career or a job”, 講完招聘廣告的基本格式后,可以組織學生自己編寫英文招聘廣告,然后進行點評,也可以準備些小禮物獎勵優(yōu)秀的,這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同時也帶動英語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四、課后補充法

英語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每個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也比較少,單靠課堂教學來進行文化因素導入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后時間,教師通過合理分配任務,布置作業(yè)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的課后學習。高職院校合作辦學的學生多數學習能力不強,學習主動性差,這就需要教師要合理引導。

除此之外,課后還有很多好的教學補充方法。教師可以推薦經典電影或者熱播美劇給學生看,如比較符合學生年齡段的尼基塔、吸血鬼日記等。另外,開展口語角活動、舉辦專題講座,如中西方文化沖突,這些都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

結 語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文化交流,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學習文化的交際。因此,脫離了文化的英語教學,而只去摳語法、詞匯、篇章理解,是勢必不能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需要的既有專業(yè)知識,又有較強語言應用能力的高職人才的。這也背離了國際合作辦學的培養(yǎng)目標。因此,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授學生理解語言深層次的文化知識、歷史背景上。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因素,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避免文化差異導致的溝通障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的英語教學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職業(yè)技術人才。(作者單位:長春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交流學院)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范玲玲,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3,P98-100

第7篇: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示范性高中社團;校園文化;影響意義

【分類號】G631

一般認為,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通常由校園精神、校園環(huán)境和校園活動三個基本要素構成,通過一定的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氛圍的營造,使生活在其中的個體逐漸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對既定文化產生認同,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理、性格的塑造。學生社團是以學生相同或相近的興趣、愛好、特長、信念、觀點或自身需要為基礎成立的志愿型群體,以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為指導,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目標,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生活,從而營造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學生社團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一、學生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示范性高中社團活動具有群眾基礎廣泛、活動自主、行為自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影響力強等特點,它是當代中學生最樂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之一。它既為學生提供發(fā)揮特長、表現才能和施展個性的場所,更為學生提供交往、合作、學習、提高的機會。學生社團建設在創(chuàng)建校園精神文明、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辦學特色方面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社團活動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實踐方式

"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現代心理學認為,人只有處于輕松、民主、平等的環(huán)境中,并擁有自由選擇權時,個性才會得到充分地發(fā)展。學校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學生置身其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即受到良好的教育,個性得到發(fā)展。

三、社團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學生社團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為最高目標,社團活動是校園第二課堂的拓展與延伸,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延伸學習領域,是社團活動的主要優(yōu)勢。一方面,學生可在社團活動中發(fā)展興趣愛好,發(fā)揮特長,展現才能;另一方面,社團的成員來自不同班級、不同的家庭背景,在這樣一個具有較強發(fā)散性的組織中,不同學生思維方式和知識背景的交叉促使學生相互影響,相互受益。通過嘗試,讓學生感覺到"以前沒有做到的現在做到了","經過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進步","成功在于嘗試"……從而使學生對自身潛能的開發(fā)充滿興趣,對自身的發(fā)展充滿信心。

四、社團活動為學生參與實踐搭建了重要平臺

隨著時展,特別是新課改的推進、學分制的施行,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也出現許多新變化,學生社團是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重要陣地。通過參加社團開展的社會綜合實踐、社區(qū)服務等活動,學生能夠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發(fā)揮個性、培養(yǎng)能力,為將來進入高?;蜃呱瞎ぷ鲘徫坏於▓詫?、可靠的基礎。學校通過組織社團活動,還鍛煉了學生在組織管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傊瑢W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實踐方式,是學校第二課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生機和活力,促進校園文化多渠道、深層次、高質量地發(fā)展。社團建設要注意形成社團特點,發(fā)掘社員的個人潛能,突出學生的個人特長,為青年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提供一方舞臺。因此在社團建設的眾多事務中,教師應走到幕后,把更多的"自"交給學生,讓青年學生擔當起處理社團事務、決定發(fā)展目標、實施發(fā)展計劃、總結調整等一系列工作。

綜上所述,學生社團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在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須多方面加強中學生社團建設,才能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促進校園文化繁榮發(fā)展??傊?,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實踐方式,是學校第二課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生機和活力,促進校園文化多渠道、深層次、高質量地發(fā)展。校園社團作為一種教育載體和途徑,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伍金泉,王建國. 淺析校園社團建設對高中德育的影響[J]. 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08:38-39.

第8篇: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網絡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日益加大,加強學校網絡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和緊迫。由“知識本位”轉變到“人格本位”的教學模式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和諧文化建設與網絡道德教育的重點和根本。

和諧文化,德育先行。和諧文化建設的核心在于德育教育。構建校園和諧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造就新時期優(yōu)秀建設人才。在當前網絡對學生的影響日益加大的形勢下,校園和諧文化建設必須與網絡道德教育結合起來。

一、新時期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和諧文化建設與網絡道德教育均屬于構建當代職業(yè)中學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網絡的開放性、時效性和交互性更多地對我們的傳統德育教育形成各種挑戰(zhàn)和機遇。

網絡的虛擬性特征雖給人以創(chuàng)造,卻產生虛假;其交互性特征雖傳播信息文明,卻生產信息垃圾;其開放性特征雖給人廣闊自由,卻帶來倫理道德失律失范。當然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網絡道德教育的增強又為我們促進和諧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了機遇。只要我們能夠利用好這把雙刃劍,增強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的道德觀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我們就能夠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優(yōu)秀人才,網絡在帶給我們便捷的同時也對我們的傳統道德觀帶來了強烈的挑戰(zhàn)。

網絡道德失范其影響程度是遠遠超出傳統的道德失范的,網絡道德相對于傳統的道德觀念而言,既非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范疇,又不是獨立于現實社會倫理之外的。它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我們對傳統道德邊界的界定。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7月24日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總數已達到2.53億人,其主體是30歲及以下的年輕群體,這一網民群體占到中國網民的68.6%。較為年輕的年齡結構對于處于受教育階段的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形成影響較大。從學歷上來看目前高中學歷的網民比例最大,占到39%,中職生又首當其沖地成為網絡沖浪的主力軍,所以中等職業(yè)學校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在新時期加強中職學校網絡道德教育有著必要性和緊迫性。學生時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發(fā)展期,也是人生一個最為脆弱和危險的時期,中職學生處于身體和思維的逐漸成熟期,其本身的道德觀、世界觀、人生觀還未成熟。年輕人的這種特點是引發(fā)網絡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中職學校教育中和諧文化建設與德育教育是緊密聯系的,而在目前的形勢下傳統德育教育與網絡道德教育又是有機的統一體,所以網絡道德教育對于和諧文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網絡道德教育與和諧文化建設上提出新模式解決新問題。

二、和諧文化建設與網絡道德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

和諧文化建設與網絡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人性在學生道德觀形成上的重要性,其歸根溯源還是以人為本。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從“知識本位”到“人格本位”模式的轉變。以往我們的互聯網教學課程的設計主要強調互聯網的使用技術,往往過于重視電腦應用技術的提高。重技能、重文憑的“知識本位”教育模式是造成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我們應該重新回到“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上來,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強調對非智力因素的開發(fā),密切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

以“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為核心,通過各項教學活動及校園局域網絡的發(fā)展帶動網絡教育。

1.建立校園局域網和學校信息平臺,利用定期在學校網絡信息平臺上國內外時事政治信息,消除學生思想認識中的負面影響,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培養(yǎng)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利用網絡的便捷優(yōu)勢改善課堂教學,結合多媒體教學使我們的德育教育豐富多彩起來。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并在自身興趣下通過與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相結合,使學生樹立起崇高的道德觀念。并通過事例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網絡道德及網絡責任。

2.將職業(yè)中學校園網絡納人中國教育網系統,通過便捷的網絡使中職學校局域網與高等教育網絡對接起來。使中職學生能夠更多地和高職院校的學生開展互動交流。讓中職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可以求助于優(yōu)秀的高職院校的學生。這樣既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又借助了網絡這一便捷的工具達到了溝通與交流的作用。通過交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關,形成正確的道德標準。

3.建立完備的適應信息社會道德教育發(fā)展的模式。學校在重視傳統道德的同時更應該建立起一套能夠適應信息社會道德教育發(fā)展的模式。不僅努力建設校園網絡,拓展學生知識面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素質教育的實際落實,更應該正確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的大量信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論壇討論等形式讓大家更健康地交流,以更好地實現不同思想觀點的交流與探索,使網絡成為德育教育教學研究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良好德育品質的陣地。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樹立社會責任感。

4.將網絡與實踐結合起來。在現代社會中更應該強調傳統道德的作用,注重中國優(yōu)秀倫理道德傳統的繼承。注重中國傳統道德的現實價值,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古代優(yōu)秀倫理道德傳統,借鑒、選取我國古圣賢闡述的許多深刻的倫理、格言和人格典范,特別是那種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宣傳教育形式。

第9篇:中學校園文化論文范文

沉甸甸的成績單離不開校長對學校的規(guī)范管理。對于辦學,校長龍土發(fā)提出了“一二三四五”辦學思路?!耙弧笔侵浮耙粋€目標”,即“培育少年英才的精品校園與素質教育基地”;“二”是指“兩條途徑”,即“走內涵發(fā)展與外延發(fā)展并重的道路”;“三”是指“三種理念”,即“以人為本,以德立?!钡娜吮纠砟睿皩挾卸?,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的育人理念;“四”是指“四種機制”,即管理機制、運行機制、評價機制和合作機制;“五”是指“五項工程”,即優(yōu)質生源工程、名師工程、德育工程、質量保障工程和精品校園工程。沿著這樣的辦學思路,陽朔中學外樹形象,內強素質,成為陽朔縣高中教育的窗口學校。

內外兼修氣韻佳

龍土發(fā)校長說:“我校十分注重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功能和文化育人功能?!眻@林式的校園環(huán)境、舒適安全的校園生活、充滿人情味的人文關懷,體現了陽朔中學“以人為本、以德立?!钡娜吮纠砟钆c“服務學生、關愛學生”的辦學宗旨。

走進陽朔中學,仿佛走進了一座大花園。四周青山環(huán)抱,猶如碧蓮簇擁,依偎漓江之濱,龍脊山之旁,大自然賦予了陽朔中學得天獨厚的靈氣。現代建筑、校園網絡、先進設備則彰顯出陽朔中學的現代意識。

該校于2009年開展了國家級課題“學校安全工作的有效探索”課題研究,2012年10月已順利結題。在三年課題研究中,課題組龍土發(fā)、王宇紅、林木青等13位成員分析“顯性”與“隱性”的安全隱患,并提出解決措施,同時投入240多萬元用于改善學校安全設施:修建300米塑膠跑道,增建15個球類運動場;建立校園監(jiān)控系統,增添消防栓、滅火器等消防設備;增添食堂衛(wèi)生安全設備,修建預防山體滑坡防護墻、隔離帶等。同時還建立了桂林市三級心理輔導室——“心靈小屋”,改建了學校醫(yī)務室,增添了2名醫(yī)務人員。嚴格的安全保障措施為學生提供了舒適安心的生活環(huán)境,學校也由此獲得系列榮譽:學生食堂被評為桂林市學生示范食堂,學校被評為自治區(qū)“優(yōu)秀衛(wèi)生學校”、桂林市中小學安全工作先進單位。

在該校求學的學子們都說,陽朔中學是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大家庭”。近三年來,該校獲得政府撥款、社會籌資33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5500人次。學生劉廣宏曾因身患重病差點失去學習機會。得知他的病情后,陽朔中學為他籌措了兩萬多元的醫(yī)療費,使他順利地完成了手術,重新回到了校園。劉廣宏說:“我非常感謝陽朔中學,感謝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p>

在75年學校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陽朔中學大力開發(fā)“現代校園文化”,精雕細琢,讓每一塊石頭、每一面墻都會說話。徜徉于陽朔中學校園,欣賞該校的校園文化長廊、“會說話”的奇石、寓意深刻的宋哲元將軍紀念石刻、樓道里學生自己繪制的美術作品,你能感受到陽朔中學高雅濃郁的文化氛圍。

陽朔中學以歷史積淀為基礎,不斷豐富發(fā)展自身的文化內涵。2012年9月,陽朔中學語文組編寫的校園文化讀本——《百里漓江百里詩選讀》由廣西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內容涵蓋自唐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名家贊美漓江風光的優(yōu)秀作品。龍土發(fā)校長說:“漓江山水詩詞負載著陽朔當地1400多年的歷史文化,是陽朔當地文化的精華,是優(yōu)質的人文課程資源?!边@本教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創(chuàng)作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研究地域歷史文化、旅游文化的熱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對這些詩詞的閱讀、賞析和模仿創(chuàng)作,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創(chuàng)作了音韻和諧、情真意美的詩篇,一些學生還寫出了文質兼美、有獨到見解的鑒賞文章。

校本培養(yǎng)樹名師

陽朔中學高級教師、語文教研組組長徐進是陽朔中學的骨干教師之一。從教30年來,他長期擔任班主任工作,所帶班級因班風好、學風濃、成績優(yōu)而多次被評為桂林市先進班級、自治區(qū)先進班集體。他教學方法新、活、精,語言幽默生動,課堂教學特色鮮明。由于驕人的教育教學成績,徐進曾榮獲桂林市首屆“教學能手”“2010-2012年度桂林市拔尖人才”“自治區(qū)優(yōu)秀教師”“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中小學優(yōu)秀班主任”等光榮稱號。

陽朔中學擁有多位像徐進這樣經驗豐富、堪為表率的優(yōu)秀教師。龍土發(fā)校長說:“我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頭等大事就是要造就一批高層次的骨干教師,使學校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態(tài)勢?!睘榇?,陽朔中學堅持高標準培養(yǎng)教師,大力開展校本培養(yǎng)工作。

陽朔中學制定有《陽朔中學骨干教師培養(yǎng)方案》(A、B、C類)等方案,并實施多樣化的骨干教師校本培養(yǎng)措施,總結出了骨干教師校本培養(yǎng)的途徑,即確定培養(yǎng)對象分類制定培養(yǎng)方案依方案實施多樣化的骨干教師校本培養(yǎng)措施對校本培養(yǎng)進行總結。

首先,選苗子,確定培養(yǎng)對象。在教師本人申請、教研組推薦、學校行政會議審核認定后,將教師分為A類(45周歲以下,是本校學科實力的代表人物,綜合水平高)、B類(40周歲以下,多年教畢業(yè)班,成績優(yōu)秀,某一方面有專長)、C類(新教師培養(yǎng)對象,教學工作未滿三年,有責任心和潛力)。

其次,分類制定培養(yǎng)措施。每學期,各類骨干培養(yǎng)對象均要承擔各級別組織的研討課、競賽課、示范課及參加課題等教學科研活動,在相應教師指導下開展教研活動,同時建立教學檔案,撰寫成長故事、論文、教學反思。通過校內外專家指導A類對象,以A類指導B類對象,B類指導C類對象的形式實施培訓。

第三,對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實施多樣化的校本培養(yǎng),并總結出“讀與寫結合式”“專家引領與教師自我反思結合式”“集體研討與骨干示范引領式”“校內周末講壇與校際合作式”四種主要培養(yǎng)方式。

該校讓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研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怎樣評課》《讓生命的價值在教育科研中閃光》《教師100個好習慣》等文章,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通過組織教師編寫《漓江詩詞鑒賞》《百里漓江百里詩選讀》以及撰寫教學論文、個人成長故事等,有效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

該校多次邀請區(qū)內外的專家、特級教師來校作講座,如陳玉秋、彭豪、馬子坤、尹順林等人,由這些專家及徐進、李孟星、龍土發(fā)等本校名師對各類骨干培養(yǎng)對象進行指導。同時要求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撰寫課后反思(隨筆)以促進自身成長。

該校堅持兩周一次的集體研討,組織成員進行理論學習、集體備課等,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每學期,該校均舉行“骨干教師優(yōu)質課競賽”,讓校骨干教師培養(yǎng)對象展示自己的優(yōu)秀課例。通過以A類教師指導B類對象,B類教師指導C類對象的形式,促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近三年來,該校青年教師有300多人次獲得區(qū)、市級各類教育教學獎。

該校在校內開設有周末講壇,形式有專題講座、學術報告、學習心得體會等。2010年至今,李孟星“談高考作文素材的運用”、周小明“談元雜劇的內容結構與角色”等均走上了周末講壇。此外,“校際合作式”也給教師們搭建了一個展示、交流和鍛煉的舞臺。2010年以來,李孟星等教師經常到縣里的其他學校上示范課。每一次考察學習后,教師都要作課堂教學匯報,把學習的收獲與全體教師共同分享。

目前,陽朔中學擁有中高級教師140人,區(qū)市級先進、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拔尖人才等89人,碩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進修班結業(yè)58人,教師隊伍由經驗型向科研型、專家型轉化。陽朔中學教師鐘小飛由衷地說:“我是一名來自外地的老師,學校對師生的人性化管理,對青年教師不遺余力的培養(yǎng)吸引了我,我很喜歡這里的工作!”

多元發(fā)展顯個性

5月17日,陽朔中學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英文歌曲歌唱比賽——“Let’s sing”,本次比賽由英語組組織,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及部分教師參賽。擔任本次比賽的評委有外教Richard、音樂教師和高三年級組的6位英語教師。龍土發(fā)校長為此次比賽致開幕辭:“學一門外語不僅要學它的語言,而且要學它的文化,英文歌曲是學習外國文化的一種形式,希望大家能在今晚的比賽上有所收獲?!痹诒敬伪荣愔校x手們的參賽形式多種多樣,有器樂彈唱、歌舞秀等,給觀眾們以美的享受,博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經過激烈的角逐,高二(1)班莫云科和高一(5)班唐皓同學奪得了此次晚會的特等獎。

陽朔是旅游名縣,每年到陽朔旅游觀光的游客很多。2004年以來,有近200多個國內外、區(qū)內外考察團到陽朔中學考察交流、參觀訪問。多年來,陽朔中學聘請專業(yè)的外籍教師為學生上英語口語課,并經常開展英語沙龍、英語角、英文影視欣賞、英文短劇表演等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營造了濃郁的英語學習氛圍。長期熏陶下,該校大批學生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全國中學生英語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近三年共有300多人考上高校外語本科專業(yè)。濃郁的英語教學氛圍已成為陽朔中學的教學特色之一。

龍土發(fā)校長說:“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培養(yǎng)‘合格+特長’的人才,是陽朔中學的育人目標,高考成績在陽朔中學不是成功的唯一尺度,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一個成功的學生?!币虼?,陽朔中學很注重發(fā)展自身的辦學特色,除了凸顯英語教學特色,還積極發(fā)展體藝教育特色和科技教育特色。

陽朔中學是自治區(qū)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藝術教育示范學校。完善的體藝設施設備給了學生良好的訓練環(huán)境,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充分展現了學生的體藝特長。近年來,該校有200多人考上體育、藝術類院校,體育特長生陳庭意說:“我們每天在體育場上揮灑著汗水,追逐著體育的夢想?!?/p>

2010年6月,學生毛長榕、莫志敏參加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大賽,榮獲廣西賽區(qū)高中組機器人籃球賽冠軍,并代表廣西參加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大賽決賽獲得二等獎;2011年5月,該校3個機器人籃球參賽隊作為廣西唯一的縣級代表隊,在全國中小學生電腦制作競賽廣西預選賽中榮獲一、二、三等獎。

個性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相得益彰。陽朔中學每年舉辦愛國主義教育讀書月、田徑運動會、紅五月活動,要求全員參與,讓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同步提升。該校以高中新課改為契機,積極探索特色辦學新思路,加強課程設置環(huán)節(jié),增設了通用技術、英語口語、語文閱讀、影視傳媒等課程,開設音樂、美術、書法興趣班和地理、歷史興趣小組,組建“碧蓮春草”文學社以及記者團、廣播站,涵蓋了各個學科,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展現個性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