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跨文化交際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交際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跨文化交際論文

第1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是在全球文化產(chǎn)業(yè)大發(fā)展背景下成立的一個新專業(yè),簡稱文管,屬于管理學類和藝術學類專業(yè),設立于2004年。吳漫2012在研究了高校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課程體系后得出結論:許多高校制定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為:旨在培養(yǎng)掌握經(jīng)濟學、管理學及文化學基本理論與方法,具有寬闊的文化視野和現(xiàn)代管理意識,熟悉文化法規(guī)及政策,具備較強規(guī)劃、決策、組織、策劃、創(chuàng)意以及溝通表達能力,具備較強社會調(diào)研和信息處理能力,能夠在文化產(chǎn)業(yè)及相關產(chǎn)業(yè)、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及文化事業(yè)單位從事文化經(jīng)營管理、市場營銷與策劃、文化貿(mào)易與交流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人才。[2]通過市場調(diào)研分析得出,適合高職高專層面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的主要崗位群為:文化市場營銷員、文化活動策劃人和文化產(chǎn)品宣傳和推廣人員;相關就業(yè)崗位:旅游活動的策劃與管理人員;文化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工藝品展銷或賣場設計、地方特色文化產(chǎn)品策劃傳播工作服務人員等。

2.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跨文化交際課程設置

從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就業(yè)崗位特點,同時根據(jù)我國文化產(chǎn)業(yè)“走出去”遇到的文化折扣問題較為嚴重,可以看出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人才除了要有較強的現(xiàn)代管理意識,更需具備廣闊的文化視野及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才能合理設計文化產(chǎn)品及文化創(chuàng)新,這樣在文化出口過程中無論是從語言方面還是服務方面,讓文化產(chǎn)品被輸入國家的受眾群體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該專業(yè)人才應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敏感性、跨文化交際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宣傳及管理能力。下面本文將從課程設置及教學內(nèi)容兩大方面進行解讀。

2.1課程定位

跨文化交際課程是一門理論+實踐的綜合性課程,旨在通過對跨文化基本理論,東西文化差異的系統(tǒng)講解,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由于文化文化差異而帶來種種問題的靈活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該課程前導課程為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綜合能力平臺中語言課程類里的大學英語課程,同過大學英語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譯五大基本技能;學科基礎平臺中的專業(yè)基礎課程里的民俗概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西方文化,通過這些課程學習使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常識,為該課程開設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同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分析辨別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等,為后續(xù)課程即專業(yè)能力平臺中的文化經(jīng)營與管理、文化投資與貿(mào)易,文化創(chuàng)意與策劃等打下良好的思辨能力、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綜上所述,跨文化交際課程應分為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中專業(yè)基礎模塊中的課程,即為該專業(yè)的專業(yè)必修課。

2.2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根據(jù)該專業(yè)職業(yè)崗位能力需要以及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定位,建議在高一虹2008年提出的“提高學習者跨文化意識與自我反思能力”的課程宗旨下[3],突出該課程的職業(yè)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同時采用學以致用,突出“教、學、做”一體化的教育理念,教學中轉(zhuǎn)變學生與教師的地位,切實做到學生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題,鼓勵學生職業(yè)能力發(fā)展,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意識的培養(yǎng)。著名跨文化交際學者Gudykunst曾指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能力(cognitive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component)和行為能力(behavioralcomponent)[4]。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構成框架下,對該課程進行合理設計,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標。

2.3開課時間與課時分配鑒于學習該課程前需要語言課程和相關文化課程的學習,同時根據(jù)高職院校開設的總學年,一般為3年制(2.5學年+0.5學年實習;或者是2學年+1學年實習),建議該課程在大二開設。這樣,在大一一年時間內(nèi),在大學綜合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既可以學到相關的語言常識和技能,同時也會學習到有關跨文化交際的一些知識點。另外在大一期間,文化基礎類課程也會開設,在這些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中西方文化、民俗等文化常識,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經(jīng)過大一一年在語言與文化常識和技能的學習,在大二開設該課程,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為大三進入實習期想快速融入社會,融入實習單位文化氛圍的學生們,做好了跨文化交際心理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鋪墊。在課時上,根據(jù)現(xiàn)有適用與高職層面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教材內(nèi)容,同時根據(jù)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中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和溝通能力,建議該課程的學時為32學時。即開設一學期,這樣在避免和其它文化類課程內(nèi)容重復的同時,又能系統(tǒng)完整地學習跨文化交際相關理論和技能。

3.教學內(nèi)容

以往跨文化交際教學內(nèi)容研究主要是針對外語類專業(yè)學生,對于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專業(yè)的學生而言,應遵循該專業(yè)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規(guī)律,以主要工作崗位任務和工作流程為依據(jù),同時根據(jù)跨文化交際過程規(guī)律以及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特點來選擇和組織教學內(nèi)容。筆者建議,教學內(nèi)容可以分為知識、情感、能力三大板塊。

3.1知識教學內(nèi)容

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理論,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國際化視野。老師需要講解文化、交際和跨文化交際的基本概念,重點講解詞匯中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這樣學生在做文化產(chǎn)品對外宣傳營銷時,對于文化產(chǎn)品品牌翻譯,以及標簽設計,使用說明翻譯等,可以在保留中國文化特色的同時,還可以讓目的語國家的受眾群體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納,避免由于文化內(nèi)涵差異和文化禁忌所帶來的宣傳營銷上的失敗。

3.2情感教學內(nèi)容

學習東西文化在世界觀、價值觀的差異,文化認同、文化多樣性等方面的理論常識,培養(yǎng)學生文化差異敏感性,文化相對意識,在承認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建立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文化自信心的同時,克服民族中心主義,文化定勢與偏見。這樣學生在做文化對外傳播方面工作時候,尤其是在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對外發(fā)行時,盡量避免由于東西方世界觀,價值觀的差異給作品在電影在跨國傳播的過程中會因進口市場的觀賞者難以認同影片中傳遞的異國文化內(nèi)容(如生活方式、價值觀、歷史、制度、神話、物理環(huán)境等)而造成影片價值的折損,即電影跨國貿(mào)易中普遍存在的文化折扣現(xiàn)象。

3.3能力教學內(nèi)容

第2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翻譯等值論是西方翻譯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它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翻譯理論。造成等值翻譯的相對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其中有形式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文化方面的原因: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時會阻礙翻譯活動。翻譯時往往“形”與“神”不可兼得,如何取舍,如何通過翻譯盡量加強和增進不同文化在讀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縮短文化差異造成的障礙和距離,是從事翻譯的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由于中西文化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翻譯中取得等值幾乎是不可能的,等值翻譯只能作為一種追求的理想,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也應看到,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與日益融合,為翻譯等值論帶來了無限生機。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探討等值翻譯的問題。

二、等值翻譯原則

在西方眾多翻譯理論學中,最受推崇的當屬美國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奈達的等值翻譯理論。奈達在其發(fā)表的《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認為“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一方是原文與原文的接受者,另一方是譯文與譯文的接受者。同樣一個信息要用兩種語言進行表達,對象不同,卻要產(chǎn)生相同的效果,這就是等值翻譯的主要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詞的等值要服從詞組的等值,詞組的等值要服從句子的等值,盡可能在原作與譯作各層次間找到最大的等值轉(zhuǎn)換關系,在某一級缺乏等值成分時,就要轉(zhuǎn)移到較高一級確立等值成分。

2.等值翻譯應在最大限度保存原文表層結構邏輯式和語音式中帶共性的因素的條件下,運用翻譯轉(zhuǎn)換規(guī)則進行有關語言的參數(shù)對比和轉(zhuǎn)換,翻譯成規(guī)范地道的譯文。3.在等值翻譯過程中要兼顧有關語言語符表層、語用修辭層、語義深層的等值轉(zhuǎn)換。如果層次不能全等,那么表層服從于修辭層,修辭層服從于深層。

4.原文本身無論語義層次、語用層次或語符層次,還可能存在不必要的冗余信息。為了在翻譯中取得輸出信息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功效,要盡可能降低冗余度。

5.思想藝術內(nèi)容的等值轉(zhuǎn)換是言語形式等值轉(zhuǎn)換的動力和基礎,只有當譯者具有與原作者相同的思想,才可能反饋出具有相同的韻味的言語信息。

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追求的是語義與風格的對等,盡量貼近原文。因此,要求在語法結構上和用詞方面要做相對的調(diào)整和轉(zhuǎn)換,從而使譯文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語法和用詞習慣,要自然、暢達,使譯文讀者輕松自如的讀懂和領會譯文。奈達的理論對中國的翻譯界影響最大,是對中國傳統(tǒng)翻譯標準的革命,是對傳統(tǒng)翻譯片面性的挑戰(zhàn),打破了中國翻譯理論的僵局,激活了翻譯思潮,促進了翻譯界的繁榮??傊?翻譯要從宏觀篇章著眼,以句子為軸心,從微觀詞、詞組、句著手,最終完成宏觀篇章的等值轉(zhuǎn)換。

三、文化差異與等值翻譯

王佐良先生曾說過:“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掌握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產(chǎn)物,論文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同的民族孕育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間又存在著不同的差異。這些文化方面的差異對等值翻譯理論又有很大的制約和影響,使等值翻譯只能相對等值。其中包括:

1.概念意義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任何一種語言如果以別的語言為參照,它的詞匯場中都可能出現(xiàn)信息損失,這是因為要用有限的詞匯指稱或描述無限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就必須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切分。然而,受到地理、環(huán)境、人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文化對現(xiàn)實世界的切分也會存在差異。比如稱謂,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稱謂體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稱謂語也各有特色。漢語中,稱謂體系的名目繁雜給英漢翻譯帶來了很多困難。很多從事翻譯的人員在翻譯稱謂時都尊重文化傳統(tǒng),遵循表達習慣。中國人稱謂體系嚴格,等級分明。比如,漢語中如果兄弟姐妹較多,一般用數(shù)字表示:大哥、二哥、三弟;大姐、二姐、三妹等來排行,但在英語中沒有這種排行的習慣,他們一般僅用“brother”和“sister”就可說明此關系。如果把漢語中對兄弟姐妹的稱呼都譯成“brother”和“sister”或“elderbrother”、“youngersister”等,根本反映不了中國的這種排行稱謂文化,同時也反映了乾桂元所分析的“等值翻譯”理論是不可能的。同樣,英語中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個稱謂,“cousin”,但在漢語中,此間關系要分得很清楚,一般有“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之分。2.認知角度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在任何一種語言里,同一所指都可能有幾個不同字面意義的名稱。同樣,不同的語言在指稱相同時,也可能因?qū)υ撌挛锏恼J知角度或感知方式不同,而采用具有不同字面意義的名稱。這種例子在表顏色的詞匯中較多。例如:Johnclaimshisbluepeppersteaktakesonly45secondstoprepare.這句話中的blue意思指的是“(牛排)煮得極嫩”。漢語中肉類未煮熟,有用“紅”指“帶血絲”,卻沒有用“藍”表示的。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顯然不可能是視覺上的差異。由于半生不熟的牛排的顏色是多層次的、模糊的,比如說呈“紫色”,而“紫色”是由“紅色”與“藍色”合成的顏色。因此是用“紅色”還是用“藍色”,取決于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角度。再譬如美國人談到皮肉受傷時說“bebeatenblackandblue”,而中國人則說“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碰撞受傷的皮肉的顏色也是多層次的,英語中取的是黑與藍兩種基本色,而漢語取的是暗冷色“青”以及紅藍的合成色“紫”。還有英語中的browncoa,l漢語譯為“褐煤”;但brownbread漢語卻稱“黑面包”,而brownsugar漢語又叫“紅糖”或“黃糖”。漢語的“紅茶”是就茶水的顏色而言的,而英語中的blacktea卻就茶葉的顏色而言。此外,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蘊涵著不同的意義,使人們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

在英語里,人們反倒用“greenwithenvy”來表示“眼紅”或“害了紅眼病”,而“pinkeyes”只表示醫(yī)學上的“紅眼病”。漢語中的“黃色”有時指那些污穢的毒害心靈的思想文化,然而在英語里“yellowpages”則是一本有不同商店、公司、組織電話號碼的家庭必備書。所有這些例子都體現(xiàn)了人們認知事物的角度和感知事物的方式對語言的影響。

3.隱喻使用不一致,文化意義也不相同。隱喻作為語言的修辭手段之一,當屬美學范疇。鑒于人類隱喻思維存在著共性,因而不同語言的隱喻間也就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共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賦予同一種對象不同的含義,從而使譯語和原語很難產(chǎn)生等值的意象聯(lián)想。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在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征,后來有引申為高貴、珍貴的象征。漢語中的“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等眾多成語無一不是贊美之詞。而在英語中“龍”是一種恐怖的怪物,常用來比喻可怕的邪惡的力量。TheDragon比喻《圣經(jīng)》中魔鬼撒旦。如果說“Hermotherisarealdragontoher.”其意思是“她母親待她像個魔鬼?!边@對漢民族來說,決不可能有如此比喻。再比如,中國人對“狗”多是蔑視、厭惡,這可以從“狼心狗肺、雞鳴狗盜、狐朋狗友”等成語中看出。而英美人眼里的“狗”被比作圣靈,忠誠的伴侶。如:“Loveme,lovemydog.”(相當于漢語的“愛屋及烏”)。如果英美人說“Wouldn’titbethedogstobetreatedlikethat?”千萬不可誤解為“待我狗都不如”。正好相反,其意思是“那樣款待豈不美哉”。同樣的,英語文化中總是把貓頭鷹和智慧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在漢語里它則被一些迷信的人看作是“厄運”的象征。因此出現(xiàn)了“夜貓子進宅———來者不善”、“夜貓子唱歌———不是好聲調(diào)”這樣的說法。中國人對于松樹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情感,賦于它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松樹給人以堅定不移、高風亮節(jié)的聯(lián)想,但在英語中,pine(松樹)僅僅是一種樹種,不具有任何文化內(nèi)涵,更談上具有如漢語中那樣的文化內(nèi)涵。

第3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對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語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具備的交際能力,它與語用能力以及語言策略能力共同構成了外國學者所認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英語老師應該適時適當?shù)南驅(qū)W生指導語用的學習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策略能力指的是人們對語言的運用應變能力,現(xiàn)在很多學生學習英語,掌握英語的含義和用法已經(jīng)非常的熟練,但是如果運用到生活中,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和他國的人交流就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這就要求老師針對這一問題,在對學生進行英語訓練的時候讓學生意識到應該根據(jù)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去學習,講究語言應用的策略,這樣的練習方法可以彌補學生詞匯和語法知識缺乏的不足。這樣訓練學生學習英語,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能夠積極有效地去處理交流中遇見的問題,準確的傳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學習的整體交際能力。

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在以往的教學教法中,人們對英語學習的認識就是熟悉掌握詞匯和語法,并沒有考慮怎樣的運用,所以培養(yǎng)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應該聯(lián)系他國文化,學習他國語言特色以及思維方式,加以訓練,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助于以后同他國人民進行交流時的實際應用,避免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造成溝通內(nèi)容上的誤解,正確的思維能力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是良好溝通的必要保障。

三、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最終體現(xiàn)者就是行為能力,所以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就不容忽視對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外國人對行為能力的定義就是行為規(guī)范的理解和對行為沖突的對策的能力,培養(yǎng)行為能力,首先就應該了解他國的行為規(guī)范,例如:基本禮儀和文化禁忌等等,從而避免因為不了解他國文化而在交流的過程中觸犯了他國的禁忌,引發(fā)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行為沖突能力就是在已經(jīng)因為某些因素在交流的過程中與他人發(fā)生了爭執(zhí),這個時候應該靈活的分析導致問題發(fā)生的關鍵因素,采用巧妙的解決方式化解尷尬的沖突局面。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是跨文化交流的體現(xiàn)者,因此,在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體系中應該在行為能力培養(yǎng)這一方面加強力度,以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社會性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

第4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必要性的論述,分析了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其中包括人生價值觀、風俗習慣、社會禮儀等,這一切就構成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而且還要使他們了解英語所依附和產(chǎn)生的英語文化。目前,中國對各類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避免地成了當前外語界的主要任務。怎樣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指本族語言者與非本族語言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會環(huán)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遵守著不同的交際原則,這些交際原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們蘊含著文化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遵循什么樣的交際原則上,常常會受到他們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擾。

1.價值觀念的差異:每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體系,它影響著生活在該社會的人們的思維模式及交際原則。比如說中國人提倡集體主義,相反,西方人更強調(diào)個人主義。例如英語某些單詞既有褒義色彩,又有貶義色彩,由于中西兩種價值觀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詞,我們常取其貶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國人多取其褒義,表示有雄心壯志。

2. 禮儀習俗的差異:社會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沿襲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習俗文化一般包括稱呼、問候、道謝、打電話、告別等。例如,中國人常用“吃飯了嗎?”作為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如按字面譯成“Have you eaten?”外國人聽起來就覺得很奇怪,有時會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

中國學生學英語沒有學習母語的那種環(huán)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語言的同時一定要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三、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質(zhì),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種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遇到文化障礙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認為:只注意語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語言的內(nèi)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因此,要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最佳效果,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本身的規(guī)律,而且還需要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

四、在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1.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英語教師的素質(zhì)直接影響到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許多英語教師對傳授語言知識,講解語法結構駕輕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能力時,就會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識不夠豐富,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英語語言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英語教師應到國外進修學習,親臨所學語言的民族文化氛圍,耳濡目染,親身感受英美國家的語言與文化差異。

2.作好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適當穿插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諸如這些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及風土人情等等。要讓學生明白, 在交際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因為, 即使使用的語法詞匯都正確, 也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3.充分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網(wǎng)絡,發(fā)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靠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外語的需要。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是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如播放一些專門介紹社會情況的記錄片等,讓學生直接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

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提高外語人才的素質(zhì)以及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需要我們廣大外語工作者認真探索,努力嘗試。

參考文獻

[1].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6-18.

第5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跨語言交際時,由于文化的差異往往容易違反說話規(guī)則,影響交流與溝通,有時會導致嚴重的交際后果,不僅會造成誤解,還有可能引起根本性的文化價值沖突。作為跨文化交際中主要障礙的社交語用失誤主要是由文化因素中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諸多差異造成的。本文指出避免跨文化語用失誤既要注重二語或外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也要增強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引言

英國語用學家Thomas(1983)在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atics第四期發(fā)表的“跨文化語用失誤”一文為分析語用失誤和文化遷移建立起了理論框架。本文旨在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對社交語用失誤作文化探源并尋找其避免語用失誤的對策。

一、語用失誤的定義和分類

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根據(jù)Thomas(1983)的觀點,語用失誤“不能通過聽到的話來理解其含義”。我國研究語用失誤的第一人何自然先生(1988)認為,“在言語交際中導致交際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滿交際效果的差錯統(tǒng)稱為語用失誤”。語用失誤有時又被稱為語用違例(Ninio & Snow,1996)。語用失誤主要表現(xiàn)為說話方式欠妥,或者不符合特定語言和文化社區(qū)的表達習慣,或者說話不合時宜等。

需要指出的是語用失誤不等于語法錯誤,錯誤是可以改正的,失誤只能去避免。在Thomas(1983)看來,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在表達思想時出現(xiàn)語法錯誤,至多被認為是“說得不好”;但違反交際規(guī)則如禮貌原則就會被認為是“舉止不好”,被認為是“不真誠的,存心欺騙的或居心不良的人”。她根據(jù)Leech關于語用學的分類,將語用失誤分為兩類: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前者主要是指由語用語言遷移所造成的失誤,即把一種語言中語言形式與語言功能的對應關系照搬到另一種語言的使用之中,造成使用中形式與功能的錯位。這類失誤還包括因教學所導致的錯誤,比如在實際生活中用課堂上學的完整句子講話或回答問題。而社交語用失誤是指交際中因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出現(xiàn)的語言表達失誤。它與談話雙方的身份、會話的語域、話題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關。例如,一位中國學生向外籍教師Johnson打招呼:“Hello!Teacher Johnson.”外藉教師Johnson此時不知道怎么回答;中國學生也很失望,覺得這個外籍老師沒有禮貌。這種誤解是由于英漢稱呼系統(tǒng)不對應,正確的說法應是直接稱呼“Johnson”,或者稱呼“Dr.Johnson”、“Prof.Johnson”也是合適的。此外,筆者觀察在中西方人打交道的的時候,中國人最常見的開場白就是“Hello,××.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這幾句表達都是正確形式,但它們卻是不合適、不得體的英語。如果這樣去和英語人士對話,說話人會被誤解語意甚至被認為是無禮的,是干預別人的隱私。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社交語用失誤是發(fā)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造成交際失敗的主要因素。Thomas(1983)指出社交語用失誤是與特定文化相關的。因此,本文著重從文化差異著手探究跨文化社交語用失誤。

二、文化差異

(一)思維方式不同

英漢民族以不同的文化契約或思維契約來認識和思考世界。這里選自王揚總結的英美民族思維方式的主要差異:英美民族偏好抽象思維,而漢族則善長形象思維;英美民族偏好分析思維,漢族卻偏重綜合思維;英美民族重視形式邏輯思維,但漢族重視辯證思維;英美民族喜愛直線思維,漢族則習慣于曲線思維;英美民族注重“對立式思維”,而漢族則強調(diào)“統(tǒng)一式”思維;英美民族的思維屬于主題中心思維,漢族的則為主客體融合思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一個民族特有的語言決定了人們對世界的態(tài)度,形成了他們特定的思維方式,以及感情知覺、意識和無意識的格局。

(二)價值觀不同

漢英民族對某事、某物或某行為存在著不同的價值取向。1)“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講究人和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強調(diào)集體的和諧和相互依賴,不突出個人。而西方人則主張人與自然相分對立,極端崇尚個人主義,重視保護個人隱私。因此,西方人一般忌諱談論個人的年齡、體重、財產(chǎn)、收入、婚姻狀況或宗教信仰等敏感話題。2)時間取向。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導向的社會,凡事看過去如何,與此相連的是崇拜祖宗,敬老尊師,重經(jīng)驗、重年齡。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一切著眼于未來,很少循規(guī)蹈矩。他們認為“無物不變”,沒有變化就沒有進步。3)社會等級和個人平等。中國人習慣于等級分明的結構;美國人則更側重于非正式和平等關系。中國人在交往中不愿突出自己,跟長輩或上級說話時,要用敬語,談及自己時要用謙辭,否則就會被認為是無禮或高傲;在西方社會中,人們常常直呼其名,以表示與對話人具有平等的地位。這也就解釋了前面例子中出現(xiàn)的外藉教師Johnson和中國學生彼此不能理解的現(xiàn)象。

作為社會現(xiàn)象,跨文化交際中社交失誤的原因林林總總,涉及到語言學、文化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方面,外語學習者應予以高度重視,努力避免和克服社交失誤的出現(xiàn)。

三、跨文化社交失誤的防范對策

在跨文化交際中,可以從培養(yǎng)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意識入手,有效地防范跨文化語用失誤導致交際失敗的產(chǎn)生。交際的最高原則就是得體,也就是說交際要符合目的語的國情、言語行為規(guī)范和文化背景。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加大語言輸入和言語技能訓練的力度外,還可通過明示的教學方式,真實、生動的語境采用對比、分析、歸納等,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中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行為能力的專門培養(yǎng)和訓練。另外,教師也需有意識地把會話原則、關聯(lián)原則、禮貌原則等語用原則引入課堂教學,使學習者清楚不同的語言規(guī)范下的話語差異。最后教師應該結合當?shù)氐膸熧Y水平,盡可能讓學生學到原生原味的語言和文化,從而大大增強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學習者應盡力根除偏見與歧視,變民族中心主義為民族相對主義,克服單一的文化定式,在掌握和了解本國文化的基礎上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上,做到“入鄉(xiāng)隨俗”,設身處地地考慮到對方的文化,從而克服跨文化社交失誤,實現(xiàn)交際成功。

參考文獻

[1]Thomas,J.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4.2,1983:91-112.

[2]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何自然.語用學與語用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第6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禮貌原則是人們在社會言語交際中必須遵守的原則。然而中西方文化價值、自我觀以及語言間接程度的差異導致了禮貌原則差異的存在,從而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語言與文化密切相關,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社會言語交際中,必須遵守一條原則——禮貌原則。禮貌是各社會、各群體共有的普遍現(xiàn)象,是人們交際活動的基本準則,是維系人際和諧的工具和手段,是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成功交際的基本條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但不同語言和文化的國度有不同的禮貌表達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禮貌原則的差異及其淵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際雙方增進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一、中西方禮貌原則概述美國語言學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語交際中的會話合作原則(c00pemtive nciple)。他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與聽話人都有一種默契和合作,使整個談話過程所說的話符合交談的目標和方向。其內(nèi)容體現(xiàn)為合作原則的四準則:量的準則、質(zhì)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英國語言學家IJeech于l983年在G ce的“合作原則”基礎上,提出了另一條語用原則——禮貌原則?!岸Y貌原則”概括地說就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把不禮貌信念的表達減弱到最低限度。具體包括六條準則:得體準則(1.a(chǎn)ctMa)【im)、慷慨準則(GeneIos h蜘m)、贊揚準則(AppmhtionMa)【im)、謙虛準則(哆Ma】【ill1)、一致準則(A脒IntMa】【irI1)和同情準則(lhyMaD【ilTI)。盡管IJeech提出的禮貌原則的各準則在不同程度上適用于各種文化,但是不同社會間的文化取向、價值觀、思維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對各個準則的選取側重會有所不同。顧日國先生根據(jù)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特征,在Leech的理論框架基礎上于l992年提出漢語禮貌五準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

二、英漢禮貌原則對比分析

若將Leech的禮貌原則與顧日國的產(chǎn)生在中國文化基礎上的禮貌準則相比較,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二者的共性即是各個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在禮貌原則的指導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社會人際交往中都努力變得更加禮貌起來,都渴求自己能夠被別人接受。我們在承認禮貌普遍性的同時必須認識到其相對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個國家和民族,實現(xiàn)禮貌的方法以及在禮貌的判斷標準上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是在社會、歷史、人文、地理等多種因素的長期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正是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禮貌原則的運用和側重有所不同。

1.貶己尊人準則與謙虛準則

謙虛準則相當于漢語中貶己尊人準則的一部分,即以貶己來抬別人,指以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榜為準則。然而漢英禮貌原則由于產(chǎn)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語用研究中,對于同樣的禮貌現(xiàn)象會存在不同的解釋和反應。在漢語言文化中,貶己尊人準則是核心。在談到自己或和自己有關的事的時候要“貶”要“謙”,而談到聽者或者和聽者有關的事的時候就要“抬”要“尊”?!爸t虛”是中國人的美德,但是中國人的“謙虛”與Leech提到的謙虛準則在本質(zhì)上是不同的。漢語中經(jīng)常聽到“一點薄禮,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飯請海涵”、“鄙人拙見”、“不敢當”等類似的客套話,真正把對自身的貶損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來表示禮貌。西方社會的人們饋贈禮物時,會直接表達自己精心挑選的禮物得到對方喜歡、欣賞的希望,如“Ithinkit Ubeuse 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禮貌,接受者會當場打開禮物表達自己的喜愛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國人和西方人受到贊揚后的回應也存在很大差異。當受到稱贊時,西方人會欣然接受,說“anky0u”,避免損害對方的積極面子,符合禮貌準則。中國人受到別人贊揚時,往往是否定對方的贊美之詞,貶低自己,以示自謙。如“哪里,哪里”、“不敢當”、“我做的還不夠好”等。而這種答辭在英美文化中卻被看作是虛偽、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話被直言否決而認為對方不講禮貌。因此如果按漢語思維習慣與西方人交流,則必定會造成交際失敗。

2.稱呼上的差異

中國人“上下有異,長幼有序”的觀念在稱呼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用稱呼語時應考慮聽話人的職業(yè)職務、年齡、性別、談話場合以及同談話人的關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劉老師”、“張經(jīng)理”、“李醫(yī)生等。并且人們非常重視用自稱和他稱來體現(xiàn)禮貌。如他稱:貴姓、高見、大作等;自稱:鄙人、卑職、拙見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稱謂模式主要是稱謂詞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為Gates,名為BiU應稱其為Mr.Gates。漢語文化中所講究的“長幼尊卑貴賤”之分在家庭內(nèi)部也有充分體現(xiàn)。在家庭成員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輩分的稱呼語。若直呼姓名則認為是不禮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無論地位和職位高低,人們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輩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這體現(xiàn)了朋友式的親密關系。另外,漢語的稱呼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老”字,因為“老”是經(jīng)驗和知識的象征?!袄纤緲洹?、“老爺爺”、“趙老”等稱呼體現(xiàn)了對年長者的尊重。這在西方是無禮的,人們無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為這意味著“孤獨、痛苦、成為負擔”。他們不愿意用“老”這個詞,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問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禮貌差異的淵源

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和禮貌用語系統(tǒng),由于文化障礙所導致的信息誤解,使得交際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禮貌用語的語用失誤。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對于禮貌原則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文化價值差異

中西方兩種文化有著不同的禮貌評判標準。我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長期以來提倡“禮”的精神思想。“禮”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個重要組成部分?!爸t虛”是中國人的美德,中國人的“謙虛”主要體現(xiàn)在“卑己尊人”上,這是在中國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下“禮”在交際中的具體體現(xiàn),意味著貶低自己,抬高別人。漢文化重視謙遜準則,而西方文化則突出得體準則,認為欣然接受對方的贊揚可以避免損害對方的面子,是禮貌的。因此,西方人對恭維往往表現(xiàn)出高興與感謝,采取一種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顯露出與恭維者不一致,令人難堪。中國人則大都習慣否認,提倡“謙虛”和“卑己尊人”,但這種做法卻會給西方人帶來面子威脅。中國人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更重要的是維系人際關系,形成和諧社會。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語言來表現(xiàn)個體的存在和價值。

2.自我觀差異

西方社會崇尚個人奮斗和個人價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獨立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具有相對獨立和固定的內(nèi)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際中注重個人隱私和獨立,總是從個體主義立場出發(fā),強調(diào)個人的面子。他們認為尊重個人的自由權利和獨立是禮貌的,反之,則是不適合的,甚至被認為是粗魯?shù)?。而中國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沒有相對穩(wěn)定的內(nèi)核,他人和自我的關系相對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內(nèi)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關系而定,只有當自我被放在適當?shù)纳鐣P系中才會有意義,才會變得完整。漢文化人非常重視以及參與個體與團體的關系,注重集體榮譽感,在交際中,往往從集體主義文化觀出發(fā),強調(diào)群體的面子。因此,不斷給宴請的客人夾菜以表示熱情,叮囑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時吃藥以表示關心等等在漢語言文化中是禮貌的表現(xiàn),但在英語文化中卻被看作是侵犯個人自主的行為。

3.語言間接程度差異

在交際中人們并非總是在句法或詞匯上直截了當?shù)乇砻髡f話者的意圖,而是讓聽話者去意會其深層的寓義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語言使用中的這種“拐彎抹角”的現(xiàn)象就是語言的間接現(xiàn)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語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種語言又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一般說來,禮貌程度與話語的間接程度成正比,話語越間接,語氣就越委婉,給聽話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說,我們可以保持同一命題的內(nèi)容,而只須增加這個命題言語行為的間接性,便可以使該命題越來越禮貌。但是我們不能一概以話語表達的間接程度來確定話語的禮貌程度,因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異。英語文化屬于低語境文化,人們通常會直接、明確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因此交際雙方不論在批評、邀請、饋贈或拒絕時,一般都直截了當。他們的語言直接、直率、肯定。漢語言文化是高語境文化,人們往往使用間接的、隱含的語言來溝通。只有明確說話時的情景并借助肢體語言、空間語言以及上下文聯(lián)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對方所要傳達的信息、觀點或意見。當中國人想說“不”而不表示“不”時,或受到贊譽卻不直接接受時,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間接程度的差異,增加了中西方人際交往的困難。

第7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近年來,建構主義理論跨文化交際教學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等話題近年來倍受外語界專家的關注。然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nèi)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它由哪些要素構成?又該如何培養(yǎng)這種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要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上都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技能和文化敏感性。

一、建構主義理論定義

建構主義也被稱為結構主義,最早可追溯到瑞士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他的理論充滿了唯物辯證法,他堅持從內(nèi)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個體的認知發(fā)展。他認為個體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在眾多的教學理論如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客觀主義理論中,唯有建構主義理論成為當代信息化教育過程中檢驗信息化教育活動的一個標準。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出發(fā)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含義以及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缥幕浑H能力實際上包括了目的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技能和跨文化意識能力。這種建構不是簡單地將外部世界知識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與周圍環(huán)境“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這兩個基本過程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理論有四要素: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準確性,既涉及語言知識和語用知識,又包括文化知識。WWw.133229.COm因此,要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就要把外語教學與跨文化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交際環(huán)境中親身體驗。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突破我國傳統(tǒng)外語教學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中國當代大學生具備國際思維、世界眼光的必然要求。多年來,我國各高校在這方面不斷探索實踐,已取得較大的成績,值得好好總結。

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越文化交流障礙進行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而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語言運用的恰當性和建構就是認知個體(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圖式即知識結構(schema)。但首先要給個體提供一個“情境”,然后,認知個體通過“協(xié)作”與“會話”,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談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即充分發(fā)揮“情境”的交互作用與周圍教師、同伴各種有效的學習工具“合作”,最后達到“意義”建構,所謂“意義”,就是在教學上一定要使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發(fā)生量的或質(zhì)的變化,只有使學習者的schema(認知圖式)發(fā)生了變化,教學才會發(fā)生“意義”,否則,就是“無意義”教學。交際能力的指導意義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教學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等話題近年來倍受外語界專家們的關注。學習者在直接傳授獲得了有關目的語語言、文化的客觀知識后,當他面臨具體的、客觀的跨文化交際情境時,那些固定的、概念化的、一成不變的文化特征、行為規(guī)范等往往會使他感到不知所措,導致交際失敗。因為學習者所面臨的跨文化交際情境要復雜得多,他不僅僅是刻板地知曉、記憶一些固定的文化知識,而且還要去感知和應對現(xiàn)實的文化情境,這就是跨文化潛藏的、隱現(xiàn)的、主觀的、個人的一面,即思維能力、意識能力的一面,也就是本文所說的跨文化意識。然而,到底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它包括哪些要素?如何培養(yǎng)這種能力?國內(nèi)專家們對這些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似乎主要有這樣的看法:外語學習者應具有目的語文化的知識,因此,外語教學應加強對這些知識的傳授或?qū)?。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來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人們對于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即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卻是主觀的,知識不可能僅僅由外部傳授而獲得,人們應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去建構現(xiàn)實和理解現(xiàn)實,從而形成知識,學習者的這種建構不僅涉及結構性的知識(即客觀的成分),也涉及大量非結構性的知識(即主觀的成分)。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識向度以外,還有思維向度、行為向度、乃至情感和個性向度。具體來講,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人們常指的行為能力,一種人與人交往的能力以外,還包括了目的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識。首先,在外語學習中,由于跨越了文化和語種,使得本族語人與目標語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困難起來,形成了障礙,這就要求學習者有外語語言能力,這是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因為只有當語言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才能跨越文化障礙,縮小本族語與目標語之間的文化差異,達到交際文化、升華本族文化的目的。

三、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復雜性和多面性以及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來看,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可選擇已有的教學材料,如《走遍美國》、《洪恩英語》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及人物對話,還可創(chuàng)設一些活潑自然,充滿生趣的文化情景,然后組織討論、角色扮演、模仿表演等課堂活動,讓學生親歷文化境況、遭遇文化尷尬和文化沖擊,與文化發(fā)生互動,以培養(yǎng)學生自己進行文化探究的能力,使他們在復雜多變的跨文化境遇中獲得具體的交際技能。學習情景只是促進學習者主動建構文化知識意義的外部條件,是一種“外因”。外因要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設計理想的文化學習情景是為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最終完成意義建構服務。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技能之外,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主觀的、無形的、隱藏的跨文化的特質(zhì)和文化敏感性,即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所學的語言材料中所表達的思想主題及其現(xiàn)實文化意義的理解、感悟能力,在學生理解了表層信息之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理解深層的含義,去感受推知、判斷作者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課文內(nèi)容與自己的本族文化環(huán)境有何相關的實際意義等。在此過程中,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的創(chuàng)造對于學習個體的意義建構也很重要,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還應該創(chuàng)造一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在異國語言和文化的環(huán)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舉辦外語文化節(jié)、英文歌曲比賽、英語辯論賽、英美文化知識比賽、英文詩歌朗誦和英文電影欣賞等。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文化問題背景,以此為支撐物啟動教學,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需要,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即合作學習,驅(qū)動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主動建構文化知識意義的目的。breen&candlin曾指出:跨文化交際不僅關系到遵從某種規(guī)范,而且也關系到主觀解釋這些規(guī)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規(guī)范的活動,又是創(chuàng)造規(guī)范的過程。因此,在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應擯棄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重新調(diào)整教材、教師、學生和各種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等都應圍繞學生這個中心來進行。那么,要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j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首先應該創(chuàng)設一種文化學習情景以培養(yǎng)學生具體的、客觀的、顯現(xiàn)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交際能力包括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第一,了解和掌握那些約定俗成的文化事實、文化知識或某些跨文化交際的規(guī)約的能力,這是與語言學習相關的較為系統(tǒng)的文化學習,如目的語民族的歷史發(fā)展、社會制度、一般習俗、價值觀念、禮儀、禁忌等。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是:除教師在外語語言課上注重跨文化教學進行文化導入以外,最有效的辦法是開設專門的文化課程,如“英美概況”、“英/美國文化”、“跨文化交際學”、“異國風情介紹”、“英語學習背景知識”等。另外,還可以充分發(fā)揮外籍教師資源優(yōu)勢,為學生開設一系列講座等,這些知識都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重要的一部分,它們?yōu)閷W生以后自己進行文化探索提供了基本的知識框架,打下牢固的基礎。第二,將已掌握的文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即交際個體的行為能力,即一種與目的語人交往的技能。比如善于識別交際對方身份和交際意圖的能力、與對方溝通的能力、善于消除交際障礙、解除交際尷尬的協(xié)商能力等。由于建構主義特別強調(diào)“情境創(chuàng)設”和“協(xié)作學習”,因此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nèi)容上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教學因素,創(chuàng)設一種文化學習環(huán)境以支持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誘發(fā)學習者的問題并利用它們刺激學習活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培養(yǎng)學生在交際過程中對目的語文化具有領悟能力和思考能力,如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吸收、取舍、寬容以及尊重差異等,以適應不同文化的沖擊,減輕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的苦惱和挫敗感。

參考文獻:

[1]杜瑾.論跨文化交際中信息編解碼沖撞的不同類別[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四屆圖學研討會交流暨第二屆cad應用、cai軟件演示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

[2]林大津.跨文化交際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gopaul-mcnico,lsharon-anngopaul-mcnico,janetbrice-

baker.cross-culturalpractice:assessment,treatment,andtraining.johnwileyandsons.1998.

第8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文化;差異

1前言

全球化促進了“跨文化交際”的發(fā)展,“跨文化交際”一詞最早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霍爾的《無聲的語言》中出現(xiàn),指文化背景各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不同的民族因獨特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和地域環(huán)境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體現(xiàn)在思維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給“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天然的屏障與阻礙。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文化特征是國際間“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內(nèi)容,結合當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xiàn)的誤解和沖突,接下來筆者將從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兩個方面出發(fā)多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做一詳細分析,并探尋有效解決文化交際沖突的方法途徑。

2中西方思想觀念上的差異

2.1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在對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內(nèi)在的表現(xiàn)在中西方思想觀念的差異。我們中國的思維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礎上實現(xiàn)從一般到具體的認識過程,而西方的思維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認識過程是從具體到一般的過程。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還體現(xiàn)在認識的模式上,中國素來重視“天人合一”,即人的發(fā)展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整體性思維中國認識世界的基礎;西方在自然科學的指導下,建立了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的關系,保護個人的利益和自由、獨立發(fā)展等西方觀念體現(xiàn)出了西方的個體性思維。

2.2價值觀念的差異

有學者提出“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是價值觀念,要想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真正發(fā)展,必須正確認識中西方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在家庭觀念上,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有濃厚的家族觀念和血脈觀念,家庭內(nèi)部長幼有序、輩分有別。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兒女18歲后就離開父母,對父母也不承擔贍養(yǎng)的職責。在對待個人隱私上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注重團結和坦誠,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而西方人比較注重個人隱私的問題,貿(mào)然問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齡,會引起西方女子的極大反感。

2.3法律觀念的差異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開的鮮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體現(xiàn)在法律觀念的差異上。中國注重“以和為貴”和“家和萬事興”,打官司在中國人的意識里是有傷和氣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綱常倫理,由于缺乏明確的公共意識,法律的執(zhí)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規(guī)范。西方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比較濃厚,法制精神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國家里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場因建筑不恰當形成旋風致使老人摔倒,商場被告上法庭,老人獲取了高額賠償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異

3.1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十分重視中西方文化在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避免出現(xiàn)不必要的尷尬和誤會?!肮贰痹谥袊恼Z言環(huán)境下多用于貶義,影射壞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東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語言環(huán)境下,從“a luck dog”中即可看出與中國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再如中西方在數(shù)字使用習俗的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喜歡偶數(shù),例如“好事成雙”“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國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國家了人們偏愛奇數(shù),認為單數(shù)是吉利的數(shù)字。

3.2交往習慣的差異

跨文化交際加深了國際之間的交往和交流,強調(diào)了把握中西方交往習慣的差異的重要性。首先在稱呼上,中國重視“長幼有別”,所以不能直呼長輩的姓名,而在西方親屬之間直呼姓名是親切和禮貌的表示。其次在見面問候時,中國人為了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意,常常說“你去哪里?”或“你吃飯了嗎?”,而面對西方人“你去哪里?”明顯冒犯了他人的隱私,“你吃飯了嗎?”西方人會誤解為你要請他吃飯。最后再告別用語上,中國人注重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別時說“多謝您的指點,學生我受益匪淺!”,而西方在告別時多說“Happy talking to you !”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欣賞之意和交往過程的評價。

3.3教育方式的差異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中國對孩子進行教育的目的著眼于未來找到一份高薪、穩(wěn)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在這一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片面注重學生的成績高低,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綜合發(fā)展。此外,中國孩子缺少必要的社會教育,造成社會使用能力比較低。目前,中國教育不斷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視孩子多元化的發(fā)展,希望通過教育培養(yǎng)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上與中國的教育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3飲食文化的差異

“民以食為天”,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中國具有悠久的飲食文化,對食物強調(diào)“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國人習慣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中國人的飲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飲食上追求簡單和營養(yǎng),十分重視進餐禮儀。西方人出于衛(wèi)生的考慮,在進餐是實行分餐制,以“刀、叉、匙”為飲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途徑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深中西方之間的溝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深中西方之間溝通和了解,是在差異下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文化沒有貴賤之分,跨文化交際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xiàn)世界人民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發(fā)展,在文化交流中,我們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尊重對方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最終實現(xiàn)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堅持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鄉(xiāng)隨俗”是跨文化交際過程避免出現(xiàn)誤會和尷尬的有效方法,實現(xiàn)“入鄉(xiāng)隨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即通過交流和學習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有效的語言交流要考慮特定的語境和交流環(huán)境,如見到中國朋友仍舊以“你吃飯了嗎?”的形式打招呼,見到西方人則說:“How are you !”此外,跨文化交際者要汲取世界文化營養(yǎng),不斷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識和社交技能,掃除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礙。

5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交往習慣、飲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強溝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養(yǎng)是掃除文化差異障礙的有效途徑。在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斷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最終也將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消失。

參考文獻:

[1]董芳.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研究[J].理論觀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xiàn)[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黃耘.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南方論壇,2010(3)

[4]陳星伊.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4)

第9篇:跨文化交際論文范文

摘要:對外漢語教師作為傳授漢語語言知識,傳播中國先進文化的主體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更高。本文從自身的漢辦志愿者經(jīng)歷出發(fā),對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技能以及如何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外漢語教師;教學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在觀念和信號系統(tǒng)不同的人群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中的“跨”字指的是跨越了交際者之間的語言、社會、歷史、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交際規(guī)則、思維方式乃至價值觀念。平時我們在自己的文化圈子之內(nèi)對許多文化現(xiàn)象也習以為常,除此之外對于那些異質(zhì)文化卻顯得十分敏感。這就造成跨文化的交際者可能會覺得對方的行為不可理解,甚至覺得十分荒謬。比如在中韓兩國的飲酒禮儀之中,對于韓國人來說不能自己給自己倒酒,必須要讓別人為自己斟酒之后才能端起酒杯喝酒。此外如果是晚輩向長輩敬酒,要等到長輩先喝之后晚輩才能端起酒杯并且是側過身喝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而在中國,雖然我們也有為客人斟酒或者晚輩向長輩敬酒以示尊敬的禮儀,但是并不是像韓國人規(guī)矩性那么強,在我們中國的飲酒禮儀中晚輩像長輩敬酒并不需要側過身去。小小一個動作的差異放在跨文化交際中可能在韓國人就會覺得不可理解。

二、對外漢語教師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外漢語教師作為傳授漢語語言知識,傳播中國先進文化的主體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據(jù)國際漢語教師標準,對外漢語教師在與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際方面除了要具備語言的基本能力包括外語聽力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語口頭表達能力、基本的外語閱讀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語書面語表達能力之前首先應具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并且還應持有一種積極的對待跨文化的態(tài)度,并且能夠及時準確地辨別出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因此培養(yǎng)對外漢語教師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對外漢語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派往海外的對外漢語教師來說,他們生活在異國,在課堂上要與學生們進行教學方面的交流,課下還會與當?shù)氐耐屡笥堰M行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溝通,從而保證自己的教學與生活能夠更好地展開。這就要求這些海外的對外漢語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功底,還應具備一種敏銳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除了被派出的對外漢語教師需要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中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老師同樣需要具備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因為留學生可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再加上年齡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漢語教師稍有不注意就會影響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在這個角度上看,在國內(nèi)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可能會比赴海外教學的漢語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更大,因為國內(nèi)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小聯(lián)合國”式的班級。

三、以赴韓志愿者經(jīng)歷為例看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014年2月24日,懷揣著對新生活的展望我踏上了韓國漢語教師志愿者之旅。我們來韓國的任務是做一名漢語教師志愿者,在這十一個月之中我們不僅要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忘使命;還要努力克服和接受異國的生活帶給我們的種種挑戰(zhàn),始終使自己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

在來韓國之前國家漢辦對我們進行了系統(tǒng)的培訓,從中我們掌握了很多科學的漢語教學方法。可以說在正式上課之前我一直是對自己接下來的課堂充滿信心的,想象著學生們會對漢語充滿著極大地興趣和熱情??墒钦嬲_始上課之后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樣子。由于這個學校的漢語課屬于課后課,所以學生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的。既然是課后課學生們的課堂自由度也比較高,有時因為有別的事情跟老師說一聲再見就早早地離開了。可能是受國內(nèi)學習模式的影響,一開始我對這種行為特別不能理解,心想既然選擇了就應該好好學,最起碼應該等到下課之后才能離開課堂。這種來一會兒就走或者上課很久了才到教室的行為會把老師的教學計劃打亂。由于學生學習時間的參差不齊,學生的漢語學習效果也會參差不齊。

后來在跟搭檔老師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了解到韓國學生的課后課都是這種風格,學生的自由度很高,學生完全是憑興趣上課的。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后我和搭檔老師決定重新制定教學方案。因為本校的學生漢語基礎很薄弱,又是小學生,所以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堅持大量語言點的講授就會使?jié)h語課堂稍顯枯燥,對于愛玩兒愛鬧愛吃的小學生生來說時間長了會被嚇跑的。因此我和搭檔老師決定通過多向?qū)W生們展示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來吸引學生們的漢語學習興趣。在學生們喜歡上中文課堂之后再慢慢地滲透一些實用的漢語語言方面的知識,學生們就會由“討厭學”變成“喜歡學”。比如我們開設的“中華傳統(tǒng)服飾專題”、“中華美食專題”、“剪紙專題”、“京劇臉譜專題”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F(xiàn)在學生們開始喜歡來漢語課堂學習了,跟我們漢語教師的關系也更近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漢語語言講授之前增強學生們的漢語學習興趣是第一步,尤其是在課后課上。

四、怎樣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提高對外漢語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關鍵是有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跨文化交際的態(tài)度、跨文化交際的知識。

在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層面上,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有跨文化交際的靈敏度。除了一些常見的、顯性的文化之間的差異,還應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間隱性的文化差異。要善于對漢語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正確的歸因,由文化差異引起的問題我們就運用跨文化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它,做到對癥下藥。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始終注意引導外國學生去了解、認識、感知并理解漢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不同之處,達到中和、化解矛盾的目的。

在態(tài)度層面上,對外漢語教師要有一種開放包容的跨文化交際態(tài)度。這種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要求我們摒棄偏見和刻板印象,這兩者的存在都不利于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進行。對外漢語教師首先要對自己的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有自信和底氣同時又對外國學生和他國文化尊重包容。對外漢語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保持傾聽的姿態(tài),化被動為主動,以退為進,以柔克剛,將棘手的問題變成鍛煉自己跨文化交際的機會。

在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層面,應注重對對外漢語教師知識體系的培養(yǎng)和完善。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語言和教學功底,對本國文化有深入透徹的理解,還要熟悉世界各國或者相關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貌。當下,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志愿者出國之前的培訓都將主要精力投入在一些表層的文化技能上,忽視了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理解,這正是提高對外漢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所在。